黃雪珍故居,始建於一九四八年,俗稱鷹哥樓,狀似翔飛之鷹,樓頂上曾有石雕大鷹。這裡過去曾是刺桐港入海口望泉州的最高指標性建築。圖/許文明 泉州青龍宮 圖/許文明文/洪少霖、林明明
青龍慈濟宮,簡稱「青龍宮」,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省古泉州城南德濟門外「南門兜,擠燒包」所在的泉州南門青龍巷中,屬古今人煙密集之地、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之水陸交通要道。其始建於宋高宗紹興年間,宋元時期名為「真人廟」,明清時期為「帝君宮」,民國時期始為「青龍宮」,現為「青龍慈濟宮」,已歷經六個朝代,迄今有八百多年歷史。
原宮規模宏大,占地二十畝之廣,採皇宮式建築,分前後二殿,坐北朝南,現增拜亭一座。一六六二年,鄭成功欲收復台灣,出發前他前往關內天妃宮、關外青龍宮祭拜,並帶兩尊神靈的香火出征,從而一帆風順,順利收復台灣。
曾有當地林姓信徒,用自家舊厝換置原帝君宮舊址,重建青龍宮。是年,青龍宮為出磚入石結構,於一九二七年重建而成。抗戰期間,青龍宮被占用作為辦公室;上世紀五○年代起,被工廠等機構占用,至一九八八年才歸還民間,現宮廟於二○○八年重建,當年六月竣工。
吳真人,為北宋名醫,又被稱為花橋公、大道公,祖居原泉州府同安縣,其妙術慈濟,活人救世。明永樂間,被敕封為「保生大帝」,為當地境主公,是海內外盛名卓著的醫聖,在台灣供奉他的廟宇達一百六十多座。其端坐青龍宮,數百年來護佑一方安寧!
青龍宮內正中有牌匾「真人所居」。宮內正中奉祀保生大帝,左奉祀鮑郭二夫人,右奉祀漢代文王爺;宮中兩側奉祀青龍慈濟宮三十六官將,左右各十八將;宮中左側奉祀青龍宮班頭爺十二尊,右側奉祀青龍福德正神一尊。
有泉郡靈應宮,為青龍宮下屬分宮,其址距青龍宮約三百公尺,宮前原通蟳埔大路。其前有青溪,後有龍潭,左右各盤踞兩株古榕大樹。現龍潭與古榕不再。曾毀於上世紀五○年代,二○○五年因房地開發而易址重建。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為靈應宮的水普日,宮內宮外熱鬧非凡,皆會舉辦相關道教儀式,常邀戲班搭台酬神,不少紙糊品輪番上場,帶著濃厚民間色彩。
青龍巷
「青龍巷」位於泉州舊城區東南部。南起港仔墘,北至橫街。全長二百三十五公尺,巷因青龍宮而得名,亦稱「新巷」,為現今泉州市區一條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民居街區之一。鼎盛於宋元時期,其由北向南延伸到南環城河,宛若青龍緩入江海。
在泉州俗諺中,有著「金青龍、銀聚寶」的說法,說的便是青龍巷和聚寶街。相傳,青龍巷曾為蕃商兌換貨幣和商賈聚居之地,後長期為典當業聚集地,因而被稱為泉州古城最早的「金融街」。
隨著歷史變遷,青龍巷的道路發生了數度改變。起初為土路,後為方形石板路,又為紅磚路,現為水泥路。沿著青龍巷行走,一路上分布眾多知名歷史建築,有典型的清代閩南傳統院落式民居,有本世紀初由東南亞歸國華僑興建的中西合璧式洋樓。其中有林拔瑞故居、林廉平故居、黃雪珍故居、李妙森故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