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代中國曾有地方發生疫疾,觀世音菩薩化現僧人、長者等身分,用赤檉柳治癒大眾的惡疾,而後顯現真身,駕雲而去,因此赤檉柳又被稱為觀音柳。圖/胡嘉蕙文/姬采芹
相傳古代中國曾有地方發生疫疾,觀世音菩薩化現僧人、長者等身分,用赤檉柳治癒大眾的惡疾,而後顯現真身,駕雲而去,因此赤檉柳又被稱為觀音柳。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草木典》記載,「赤檉」有「檉、河柳、赤檉、赤楊、雨師、人柳、觀音柳、垂絲柳、三眠柳、三春柳、長壽仙人柳」,共十一種稱呼。《說文》:「檉,河柳也。」《爾雅注疏》:「疏:檉,一名河柳。郭(璞)云:今河旁赤莖小楊。」
被稱為「河柳」,是因為檉柳多生長在水邊,其莖皮赤紅,遂有「赤檉」或「赤楊」之稱。「河柳、赤檉、赤楊」這三種別名是直接的印象。「檉、雨師、垂絲柳」的稱呼,就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之二》:「按羅願《爾雅翼》云:天之將雨,檉先知之,起氣以應,又負霜雪不凋,乃木之聖者也,故字從聖,又名雨師。或曰:得雨則垂垂如絲,當作雨絲。」
檉柳「知雨」的方式,各地不同。有些地方「起氣以應」,在雨前將下垂的枝葉上舉作為提醒。有些地方則開花來提示。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六木部》:「宏治紹興府志:檉俗呼西河柳,其葉甚細,似桐而香,天將雨水,則生花,試之多驗。」
因為能「知雨」來應天道,又能「負霜雪」,堪稱「木之聖者」,所以從「聖」字旁,得到「檉」的名稱。又有人說,檉遇雨就「垂垂如絲」,「雨師」應該是「雨絲」才對,「垂絲柳」就是這樣得名的。
「人柳」、「三眠柳」之稱,出自《三輔故事》:「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漢朝御苑裡的檉柳,柳葉一天會下垂和上舉三次,好像人的作息形態一般,所以得到「人柳」和「三眠柳」的稱號。
「觀音柳」的得名,自然和觀世音菩薩有關。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之二》:「今俗稱長壽仙人柳,亦曰觀音柳,謂觀音用此灑水也。」李時珍認為觀世音菩薩的淨瓶裡,用的就是檉柳。李時珍形容檉柳:「檉柳小幹弱枝,插之易生。赤皮,細葉如絲,婀娜可愛。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長三、四寸,水紅色如蓼花色。」檉柳的花是紅色的,一年能開花三次,所以稱為「三春柳」。
檉柳是否稱得上「木之聖者」,見仁見智。白居易〈有木詩〉:「有木名水檉,遠望青童童。根株非勁挺,柯葉多蒙籠。彩翠色如柏,鱗皴皮似松。為同松柏類,得列嘉樹中。枝弱不勝雪,勢高常懼風。雪壓低還舉,風吹西復東。柔芳甚楊柳,早落先梧桐。惟有一堪賞,中心無蠹蟲。」白居易認為檉柳可以稱為嘉樹,但並不符合他心目中「聖木」的標準,唯有「中心無蠹蟲」這一點,讓他十分欣賞。
檉柳除了能炮製為藥材,治療身體的病痛,植物本身也隱含深遠寓意:「人柳」之說,提醒大眾依時節來養生;「雨師」之名,提示須具備「前瞻性」規畫未來;風雨到來,成為「垂絲柳」,垂下身軀,謙和以待;遇有重大考驗要能「負霜雪」,擇善固執,不變初心;和人相處,使人「如沐春風」,不負「三春柳」之名;還要時時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讓「中心無蠹蟲」。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的觀音菩薩,在眾多植物中,選用檉柳作為淨瓶中的柳枝,除了解除病苦,也飽含對大眾深切的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