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同學斷然返滬 1937年8月,「蘆溝橋事變」後,國難當前,海外中國留學生紛紛輟學共赴國難,尤其留日同學更是悲憤異常,戰端初啟,立刻整裝回國。兩個月的時間內,六千餘名留學生中,將近有四千人回到中國。圖為上海留日同學救亡會在上海碼頭,歡迎新一批回國的留日同學。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日軍加緊鎮壓 「一二八事變」中,日軍便衣隊毆打一名被疑為抗日分子的上海市民。由於上海市民以各種方式協助19路軍,包括運送物資以及收集日軍軍事動態的情報,予日軍嚴重的威脅,因此日軍便衣隊更加緊對無辜百姓的鎮壓。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全國各界送來輓聯 1932年5月28,「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現場,一批女童子軍爬上竹梯,掛起全國各界送來的輓聯,字字感人,堅持流血抗戰的19路軍成為全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抗日英雄蔡廷鍇 1932年2月,堅守著陣地的19路軍。右邊站立者為總指揮蔡廷鍇將軍。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抵制日貨運動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各界發起抵制日貨運動,愛國團體繪製海報,呼籲國人拒置日貨,以免無形間資助日本侵華的經濟能力,助長其侵略氣焰。圖為一張拒買日貨的宣傳海報,呼籲國人同心協力對抗日本的侵略。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文化界站出來 1937年8月,日軍大舉入侵,上海爆發「八一三淞滬戰役」,上海文化界展開救亡活動,在街上拉出中英文標語,爭取國際支持。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不屈不撓的抗日志士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便衣隊逮捕一名中國抗日志士,蒙住他的眼睛,施以拳腳。志士嘴角沾著血跡,雖不見其容貌,但可強烈感到他面對敵人刀槍不屈不撓的傲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廣東婦女救援傷兵 「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中,廣東趕來的「廣東婦總醫校護士隊」投入救治19路軍傷兵的工作,同時最後也出席追悼大會,紀念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一二八」陣亡將士追悼會 1932年5月28日,為了紀念「一二八」抗戰中罹難的將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在蘇州盛大舉行,各界代表萬餘人出席,代表們慷慨致詞,大會充滿悲憤的心情。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同仇敵愾的呼喊 「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與會官兵同仇敵愾,振臂高呼抗戰口號,誓願以生命保衛國家。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無論上海如何繁榮昌盛,仍無法掩蓋中國遭受列強宰割、主權喪失、缺乏尊嚴的事實;租界雖有光鮮的外表,但它的存在仍深深傷害著中國人的自尊心。同時在全世界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之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上海亦成了工人運動的中心,因此救亡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成為上海文化界的主流精神,並體現在文學、電影、出版、新聞、教育的形式與內容上。
1931年9月,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緊接著隔年1月,又在上海發起「一二八事變」,駐守上海的19路軍奮起反抗,血戰月餘,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選擇毫不退縮、正面迎擊日本侵略軍。人口密集的上海成為雙方交火的戰場,道路被封鎖,橋梁口堆上了壘包,商店關起大門,城市裡砲火隆隆,四處冒著黑煙。上海市民不僅在自己家園觀看了這場激烈的城市戰爭,甚至主動擔任起後勤工作,為中國軍隊送糧送水,擔任救護工作。
「一二八事變」之後,上海成為抗戰的最前線,也掀起了救亡運動的高潮,在一場又一場的集會聲討和捐獻參軍的熱潮中,中華民族逐漸整合了內部的分歧,完成對敵抗戰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