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門興安宮供奉「鴨母王」朱一貴。 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發生於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的朱一貴事件,為清代台灣史上首次大規模民變,迄今正好滿三百周年。
朱一貴為漳州長泰縣人,二十五歲來台謀生,以養鴨為業,人稱「鴨母王」。他交遊廣闊,逐漸累積聲望,成為角頭領袖。因台灣知府王珍作威作福,導致民怨沸騰,他與眾友人遂商議舉事,並以自身朱姓及反清復明為號召,由羅漢內門(今高雄市內門區)起義。
在粵籍領袖杜君英的響應下,加上在台官員處置不力,朱一貴於短短數十日即攻陷府城,登基稱「義王」,建國號「大明」,年號「永和」。
然而,由於朱一貴缺乏治理朝政的能力,又陷入內部分裂與族群對抗,建立政權不及兩個月,即在清廷援軍圍剿下潰敗,結束他三十三年短暫而又不凡的一生。
朱一貴以卑微的養鴨人,卻能領導群眾抗清,乃至登基稱王,實在充滿傳奇色彩。民間傳說他可以指揮鴨群如千軍萬馬排陣,所養鴨子還出現每日生兩顆蛋的異象。他在溪裡看見自己頭戴通天冠、身穿黃龍袍的倒影,自認為是真命天子,而決心起義。在攻陷府城後,因穿戲服草草登基,不久又倉皇下台,而流傳「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的歌謠。最後在溝仔尾(今嘉義縣太保市)被捕,解送北京處死,而留下「鴨母王入溝仔尾,死路一條」的俗諺。
在朱一貴起事的內門,尚保存一些相關的地名,如光興里的「鴨母寮」,據說是其居住養鴨之所。附近的「客寮」則是其結交的義士來訪,皆帶到這裡宴客,因而得名。較遠處有一「國公田」,舊時稱「黃殿莊」,乃其結拜兄弟黃殿的居住地,他們在此共商起事大計,後來朱氏登基,黃殿被封為國公。此地雖在事後遭清軍掃蕩,焚毀殆盡,但鄉民為紀念其人其事,乃私下稱之為「國公田」。
引人注意的是,「鴨母寮」內有一主祀媽祖的興安宮,左邊神龕即供奉「鴨母王」朱一貴。該神最大特色是胸前掛有一副算盤,金身旁寫著「台灣皇帝,封官賜財,賜福平安」。據廟方人員透露,這副算盤是「鴨母王」降乩時所指示掛置的,用以算人的官運與財運,由於頗為靈驗,吸引不少外地人前來參拜,選舉期間尤其多。廟外則有朱一貴文化園區,設立其石雕塑像,並有據說是當年養鴨的月眉塘,及一口供起義將士飲用的「中興王井」。
三百年前,朱一貴起事抗清,為台灣史寫下重要的一頁,也留下豐富的民間文化;三百年後,不妨走一趟內門,探訪其歷史遺跡與文化場景,重新感受「鴨母王」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