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量所伯公廟是鄉民的精神寄託所在。 圖/徐羽筠 文/徐羽筠
一日在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途經一座色彩鮮豔的土地公廟,裡面的耆老正在清理神桌、奉茶,他告訴我,這是磅量所伯公廟(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
成長於農村的我,對土地公廟的記憶有「田頭伯公」、「田尾伯公」、「莊頭伯公」、「莊尾伯公」,顧名思義,就是祈求農作物豐收,居住平安,倒是頭一回聽聞磅量所伯公。磅量,不是量度物體重量的工具嗎?和土地公也有關係嗎?經由耆老解釋,得知磅量所伯公廟該地在日據時代是甘蔗的集散地,也是磅量甘蔗之所在,因以名之。
日本在取得台灣之前,一直是砂糖進口國,造成相當程度的入超,進口對象便是台灣,占據台灣之後即積極發展糖業,以求本國食糖的自給自足。當時總督府為了發展「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計畫,以濁水溪為界,分別在以南勸種甘蔗,以北勸植稻米,因而有「南糖北米」的說法。
然而在殖民政策下,台灣蔗農辛苦耕耘的農作物,無法自行做主,到了收成期,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派員到田裡收割、整理及運送,採收後的甘蔗也由會社磅重。重要的程序都由他人代辦,看似減輕負擔,其實暗地裡被偷斤減兩,或假借名目予以罰鍰,蔗農收入所得與實際收成不成比例。但礙於會社的「勢力」,蔗農的苦水只能往肚裡吞,因此有「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的民間諺語。
耆老告訴筆者,磅量所伯公廟一直是鄉民的精神寄託所在,當年蔗農的委屈無法申訴,只能說給伯公聽,他小時候,常看到母親在伯公的神像前,邊說邊掉眼淚,被殖民者的悲涼,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感受。
磅量所伯公廟原先極為簡陋,因具有時代意義,經地方人士向客委會爭取經費,於二○一五年發包重建,完工後煥然一新,至今在地居民仍經常前來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