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情每向馨香得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三、傳情每向馨香得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這是唐代女詩人薛濤描繪牡丹的名詩,詩中把牡丹花擬人化了,不過,也可以說是詩人把對某人的思念,轉化到牡丹身上。
首句說去年暮春,為了牡丹零落而淚詩紅箋,本以為如同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幽會,散就散了,也如同武陵桃花源般,縱使再來也找不到入口的幽徑了!但萬萬沒想到,今年又重逢了。所以詩人才有「因何」之問。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確實,深情是溢於言表的。可是明知如此,最後還是希望安枕席在你身旁,直到夜深人靜,才好好跟你訴說別後的相思!
如此深情,藉花來說,應該是另有所指,是吧?
女詩人確實是多情的。薛濤自幼聰慧,能詩詞且懂音律。十六歲時,迫於家計,入樂籍,是當時很有名的樂伎。往來有權傾一時的節度使、著名的文人、幕府佐僚、貴冑公子以及禪師道流等等。
當時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甚至還授予薛濤「校書」一職,雖非正式官位,卻廣為流傳,因而也被稱為薛校書。
當時王建有《寄蜀中薛濤校書》,詩云:「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知。」可見一斑。
薛濤還跟著名詩人元稹有一段纏綿悱惻的戀情。元稹離開之後,她曾寫了兩首詩寄給元稹:「芙蓉新落蜀山秋,錦字開緘到是愁。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另一首是:「擾弱新蒲葉又齊,春深花落塞前溪。知君未轉秦關騎,月照千門掩袖啼。」可見用情之深!可惜,卻是一段沒有結果的感情。薛濤後來孤獨終老。
薛濤還有另一絕活,她所製造的粉紅箋紙,在上面寫詩極其漂亮,為當時文人雅士所重。後代一直有人仿製,被稱為「薛濤箋」。並與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以及屈子離騷並列為古今絕藝。
四、小樓一夜聽春雨
此句出自於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陸游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六十二歲了。在家賦閒了五年,終於等到奉召要到嚴州擔任知州的職務。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裡候召時,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
此時我們的愛國詩人,已經沒有了少年時的意氣風發,也缺了壯年「撫劍悲歌」的激昂情緒,甚至連無奈都說不上了,剩下的只是拿著短紙閒作草書,或是在晴窗之下試喝茶的無聊!
淪落到這樣的景況,孰令致之?當然是自己啊!誰叫你要到京華來作客?不用嗟嘆,歸去吧!現在動身,清明節之前就可以回到故鄉了!詩人是這樣說的。
雖然整首詩都在表現「不如歸去」的感嘆,不過,其中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一聯句,卻成了最為人所鍾愛的名句。
或許,雨聲、賣花聲所交織出來,這種都會裡特有且帶著濃濃詩情畫意的春之景象,已然超出詩人原本期待表現的心境,進而讓讀者體會到一種純粹屬於詩的美感本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