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五月五日,凡是受到華人文化影響的地區,都在慶祝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五月五日才被稱為「端午節」。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每年農曆五月五日,凡是受到華人文化影響的地區,都在慶祝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五月五日才被稱為「端午節」。
一般普遍認為,端午是屈原投身汨羅江的日子,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的詩人,因此才大肆舉辦紀念活動!可是事實上,並非單純如此。
其實,五月就季節而言,已慢慢進入炎夏,天氣悶熱了起來。在古代醫藥不發達的時代,在這個季節瘟疫開始流行,疾病開始蔓延。而古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邪魔附於人體所致;因此,五月五日這天,人們用盡一切方法以驅魔除疫。
根據民間傳說,鍾馗是唐代人,文才武藝均備,卻因容貌醜陋,在殿試時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撞殿階而死。後來鍾馗的靈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許,成為專門捉拿惡鬼的大神;在江浙一帶,每到端午,人們都會掛起鍾馗的畫像,用以阻嚇邪魔厲鬼的入侵。
同時,在這一天,人們也會在家門口懸掛「天五瑞」。
所謂「天五瑞」,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有殺菌的功能;菖蒲則被認為是「天五瑞」之首,其葉形似劍,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可治病。因此,懸掛天五瑞,皆是為驅邪避凶,遠離瘟神,求取家人平安的作為。
有些地方,端午時節也會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也是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因此,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
至於划龍舟的習俗,一般都認為起源於屈原投江後,人們競相划舟,希望能找到屈原的遺體得以安葬。然而事實上,在屈原之前,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就存在了。
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瘟神的工具,因此愈快愈好,便衍生出端午龍舟競賽的活動。事實上,悶熱的夏日,也正適合從事水上活動以消暑;同時人們也可以藉划舟鍛鍊體魄,身體健康,自然也就少疾病了!
另外,姑蘇一帶,早在屈原之前已存在划龍舟的習俗。根據《太平廣記》卷二九一記載:「伍子胥(伍員)屢諫不從,被吳王賜死;臨終,囑其子投屍於江,說要『朝暮乘潮,以觀吳之敗』…」。從此,伍子胥就被奉祀為潮神,人們划龍舟先是為紀念吳子胥,至於紀念屈原,則是後來的事了!
端午節的另外一個重頭戲,則是包粽子、吃粽子。
其起源據說原本在荊楚地區,人們每到端午,會以竹筒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代替竹筒,才發展出現在的粽子。同時,家家戶戶包的粽子,除自家食用之外,之間還相互餽贈!
同時,因為「包粽」與「包中」諧音,因此,每當有人參加考試,其家人也會包棕子以討吉利,這時包粽子就不限於端午節的事了!
端午節除了上列的習俗之外,另外還有:喝雄黃酒、配香囊、纏五彩絲線等等。
雄黃酒是一種用中藥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酒精可以消毒,而雄黃是一種解毒劑;香囊則是香粉荷包或香袋,內裝白芷、丁香等,其香氣濃郁,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將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傳說可以續命,也就是有帶來長命多福的效果。
總之,這些習俗活動無非都是想在炎炎夏日,得到趨吉避凶、驅魔降福以及遠離災厄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