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在台灣南部,那裡的冬季,天空雖然老是陰沉沉的,但印象中卻很少下雨。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小時候住在台灣南部,那裡的冬季,天空雖然老是陰沉沉的,但印象中卻很少下雨。
長大後到台北就學,北部的冬天,常常細雨綿綿,一下就一整個禮拜,甚至十幾天,溼答答的,著實讓人煩厭!
畢業退伍後,到基隆暖暖國中教書,基隆宿有雨港之稱,暖暖更是台灣雨量最多的地方!每到冬天,雨絲在空中飄了整個季節,潮氣讓櫥櫃裡的皮衣長出了白白的黴菌!對於來自南台灣的人而言,實在很難適應這樣溼冷的氣候。
其實台灣地處亞熱帶,是個四季非常不明顯的地方。秋天常常如夏天一般酷熱無比,但往往下過了一場雨後,天氣就轉涼了,冬天一下就來了!這正好應了宋代管鑒的詩句:「淺寒天氣雨催冬」的說法!
然而,在全球其他四季分明的地方,則冬天嚴寒,雨水常常被冷冽的空氣凝結為雪花飄下。
因此,古人的詩詞裡,描述冬天的景況,通常提到的是雪,雨倒是很少出現。
不過,下雪的時候,如果氣溫不夠冷,雪飄到地面之前,常常被暖化成雨水、或有時下的是介於雨與雪之間,呈半固態、半融化的「霙」、或本來是水氣,碰到樹枝等硬體,凝結成透明的冰晶又被稱為霧淞的「霰」。
當然,也有雨雪夾雜而下的狀況,就被稱為「雨雪」。詩經有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十三經注疏》註解時,特意加上「雨,于付反。」意思是這個雨要念(遇)音。也就是動詞的意思。因此「雨雪」長期以來,就被解釋為「下雪」。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理由是此詩的前後兩句為對偶,前句「楊柳依依」對後句的「雨雪霏霏」,「楊柳」是指「楊樹與柳樹」,或泛稱柳樹。無論如何兩者都是名詞,因此「雨雪」似乎應該也是指名詞的雨和雪,這「雨」字不該當動詞用。
這話也通,就詩的意境而言,雨和雪夾雜而下,似乎更能表現出冬天的溼寒的景況。
唐代詩人王昌齡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芙蓉樓送辛漸》名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並沒有說明這下著寒雨的季節,不過如果對照後面的「冰心」,似乎是冬雨較符合整首的詩意。
不過「冰心在玉壺」是詩人引用了六朝鮑照以「清如玉壺冰」的典故,用來比喻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盛唐許多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來自勵。
這「冰」雖然應和了前面的「寒雨」,但其實與寒冷一點關係也沒有。顯然,王昌齡希望辛漸傳達給洛陽的訊息是自己仍然保持冰清玉潔、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的操守。
而宋朝愛國詩人陸游的詠梅詞〈卜算子〉:「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雖然整闕詞也同樣沒提到季節,然而詠的正是不願開在春天與百花競爭的寒梅,所以,這雨自然是冬雨了!
「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這是明朝女詩人馮小青的詩。從前,沒有網路沒有電視,無聊的冷雨寒夜,讀著這幽冥痴戀的愛情故事,來打發這漫漫冬夜的冷冽寂寥倒是頗適合的!
尤其,最終這個以喜劇收場故事,在寒夜裡,起碼能給讀者帶來一絲絲溫暖的感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