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農立國,牛提供了農業社會所需要的種種勞力,比如說耕田、拉車、推磨等等,因此牛與農業時期的中國人,產生了無比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 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中國以農立國,牛提供了農業社會所需要的種種勞力,比如說耕田、拉車、推磨等等,因此牛與農業時期的中國人,產生了無比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
這種關係,使得許多曾經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到現在依然堅持不吃牛肉。他們認為:牛一生對人類貢獻出勞力,鞠躬盡瘁養活蒼生,豈可不知感恩。這正表現出中國人有恩必報、敦厚樸質的一面。
古代許多當官的文人,因為嚮往農村的歸隱生活,而牛正是農村不可或缺的家畜。於是,牛便成為許多文人為文賦詩的重要題材了!
如王維〈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雉雊」是野雞鳴叫的聲音,「蠶眠」則是指蠶於蛹中蛻變前的安眠。加上牛羊、牧童、田夫等等,王維運用這些元素,建構了農村一派祥和的景象,當然,最終還是想藉以闡述「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的心境!
〈式微〉是《詩經﹒邶風》裡的一篇,其中反覆出現「式微,式微,胡不歸?」的句子,在在都反映了作者急於歸隱田園的心情。
王庭圭的〈二月二日出郊〉詩:「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天忽作晴山捲幔,雲猶含態石披衣。村南村北黃鸝語,麥隴高低紫燕飛。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騎牛歸。」
詩中「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騎牛歸。」說的都是對農村逸樂生活的嚮往。
不過,文人對務農的想像是一回事,而農民生活的真相又是另一回事。田家生涯,並不是如他們所認為的那麼閒逸且舒坦啊!
所以,也有一些真正貼近了解農村生活的詩人,便寫出農村悲慘困頓生活的真實一面。
如崔道融〈田上〉:「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尚未明。」說的是農事的辛苦;而陸游〈農田歎〉:「有田皆種麥,有水皆種梗。牛領瘡見骨,叱叱夜猶耕。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門前誰剝啄?縣吏征租聲。一身入縣庭,日夜苦笞榜。人誰不憚死?自計無由生。回家欲具說,恐傷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鴻毛輕。」以及蘇軾〈吳中田婦嘆〉:「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等等,則代替農民說出了因為政府的剝削,農家納稅後的窮困景況。
雖然這兩類詩人對農村生活認知上有著極大的反差。不過我們也了解,與其說有許多詩人對農村生活的不當嚮往,不如說是對官場的人事傾軋,以及相互勾心鬥角的無奈及厭惡,所產生的反動思想罷了!
當然,中國繪畫一向與文人有極密切的關係,所以歷代畫家,也喜歡以牛為題材,而且發源甚早。
跟據《西京雜記》的記載,遠自漢代,就有畫家陳敞、劉白、龔寬都等「工為牛馬飛鳥」。爾後,畫牛名家更是輩出,而且綿延不斷以迄現代。而其中翹楚,則非唐代畫家韓滉及戴嵩莫屬了!
韓滉有〈五牛圖卷〉傳世。圖中五牛,有側有正,也有俯首、昂首、回首,等不同的姿態。五牛的比例、型態、都勾畫得非常準確,真所謂形神兼備。
據說韓滉之所以能把牛畫得如此維妙維肖,主要是他出身農村,對牛觀察入微,加上高超的繪畫技巧所致。南宋詩人陸游,甚至讚頌其畫說:「每見村童牧牛於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起辭官歸里之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