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簡序: 去年(二○一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決議,將中國傳統代表一整年時令運行的「二十四節氣」,列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壹、簡序:
去年(二○一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決議,將中國傳統代表一整年時令運行的「二十四節氣」,列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代中國人將太陽運動軌跡一年分為二十四等分,每一等分為一個「節氣」,節在月首,氣在月中。因此正確地說,一年應該分為十二個節、十二個氣。
十二個節,分別是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個氣,分別是雨水、春分、榖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中國長年以農立國,古代中國人都依據這些「節氣」,規畫一年的農事勞動或休閒,以及各式節慶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的制定,與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聯。
然而,由於「節氣」是以太陽為基準畫分出來的,因此和以月亮周期為基準的農曆曆法產生一些落差,因此二十四節氣落在農曆裡,每一年的日期都有些不同,不是固定的。
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一本《逸周書》中〈時令解〉,就對二十四節氣提出了一些詮釋及說明。
《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也有二十四個節氣的記載。而歷代文人,在詩文上,對節氣也多所著墨,節氣也成了中國人生活規畫的依據。
貳、淺說
❶立春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立春為農曆一年之首,也是農曆正月的節。以陽曆而言,大約在每年二月三~五日,太陽到達黃經三一五度時為立春。
漢代曾將「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有許多盛大的迎春活動。不過「立春」日期並不固定,一直到近代,中國人才將農曆正月一日特定為春節,也是所謂「過年」的大節日。
〈時令解〉說︰「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元史志》改為魚陟負冰)
意思是立春一到,東風開始融化了冰凍的大地,過了五天,冬眠的動物昆蟲開始動了起來。又過了五日,魚從解凍的水中浮出,背上還背負著一些殘冰。
這真的是鮮明的初春景象。宋代辛棄疾〈立春〉一詞有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冬已去,寒未消,「春寒料峭,凍殺年少。」正是這番意境!
二○一七年立春時間:二月三日晚上十一時三十四分一秒。
❷雨水
為農曆正月之氣,每年大約在陽曆二月十八~二十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三三○度。這個時候,天候回暖,雨水增多,春雨綿綿,滋潤草木,故稱「雨水」。
〈時令解〉說︰「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後被改為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動。」
意思是︰雨水這時候,水獺開始捕魚,魚量增多,吃不完就先擺在岸邊,好像祭祀的樣子。過了五天,鴻雁開始自過冬的南方北返,草木也開始抽出嫩芽。大地逐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雨水最佳的詮釋︰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了剛從寒冬甦醒的草木,為花團錦簇的季節,做了先導的準備。
二○一七年雨水時間:二月十八日晚上七點三十一分十六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