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在中國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栽培歷史,因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問世的《管子》中就有記載。因此在歷代古籍及詩詞裡時常見到它的蹤影;但是,卻也是常被誤解的花卉之一。 文與圖/陳牧雨
杏花,在中國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栽培歷史,因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問世的《管子》中就有記載。因此在歷代古籍及詩詞裡時常見到它的蹤影;但是,卻也是常被誤解的花卉之一。
杏花耐寒不耐熱,是中國北方春天常見的花卉;而梅花性喜濕冷,並不適合北方乾冷的氣候。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南梅北杏」的說法。
事實上,中國的江南,很少見到杏花的影子,可是在古詩裡,卻時常把它跟江南扯在一起。
元代虞集詞作〈風入松〉裡有一頂頂有名的句子:「杏花、春雨、江南。」雖然歷代有許多人對這一闋詞評價不高,卻被認為是簡單幾個字,就勾畫出一整個江南三月春雨綿綿、「鶯飛草長」的美麗佳句!杜牧也有一首很有名的絕句〈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看來,春雨必然是相當惱人的,在這開滿杏花的小村落,也只合喝著春酒,遠遠觀賞雨中的美麗杏花吧?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杏花一向喜乾不喜濕。據說只要地下積水三天,杏樹的根必會爛掉,所以杏花才適合開在乾冷的北方;不過,歷代詩人還是比較喜歡把杏花和春雨以及江南扯在一起,或許這樣比較具有有詩意吧?因此很少見到詩人吟詠北方春杏的詩句。
有一種會變色的杏花,花苞時色彩鮮紅,花開之後變成淺紅,接著花色愈來愈淡,到其凋謝時,幾乎成了純白色。同一株枝上有紅紅白白相互交雜的顏色混搭開著,花繁色艷,繽粉異常,煞是美麗!所以唐朝溫庭筠〈杏花〉詩裡說:「紅花初綻雪花繁,重疊高低滿小園」;但是,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杳杳豔歌春日午,出牆何處隔朱門」,卻又是另一個對杏花的偏見。
始作俑者應該是出自唐代詩人吳融〈途中見杏花〉中的一句:「一枝紅豔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到了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說得更直接:「應嫌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從此,杏花與牆就脫離不了干係,而且一般都對「出牆」一事,賦與了負面的意義。其實詩人只不過要表達:滿園美麗的春色,無論如何是無法用圍牆關住的意思罷了!杏花另一個被最大的誤解是在台灣。台灣的氣候原本就不適合杏花的生長,可是每到春天就見到「杏花林杏花盛開」的報導。其實因為台灣見不到杏花,台灣人在近百年來一直把複瓣桃花誤當成杏花。所以台灣的「杏花」一向都長桃子而長不出杏果。
不過,我曾經有一年春天在南投高山的梅峰農場看到三棵杏花,那時花期已近尾聲,只剩稀稀落落幾朵殘花,隔年再去,這三棵杏花已不見蹤影。農場工作人員說因故已將三棵移到別出復育,過幾年才會移回來。
杏花其實也是一種中藥材,「杏林」則是醫藥界的別稱,這典故出自《太平廣記》。據說三國時吳人董奉隱居廬山,為人治病從不收錢,僅要求被他治癒的重病者在他的庭園種杏樹五棵,輕症者一棵。這樣經過數年後,居然有杏樹十萬餘棵,蔚然成林。於是他採花果製藥,並賣杏果維生。從此,人們就以「杏林」來泛稱醫藥界。
另外根據《莊子.漁父篇》記載:孔子遊歷到一個地方,這地方有一片如黑色帷幕般的樹林,孔子便在杏樹下的土壇休息、彈琴、吟唱,弟子們則在旁讀書。
於是後代人根據這個記載,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築壇、建亭、書碑、植杏,取名「杏壇」。所以後來「杏壇」也就成了教育界的代名詞了!可見杏花,除了留給世人「春色滿園關不住」的印象外,其實也代表著一些積極及正面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