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興車站是內灣線唯一的木造車站,最初以運送石灰石至台泥竹東廠為主,自二○○○年遷廠後,今成為休閒景觀園區。圖/許峰源文/許峰源
每逢假日,新竹內灣因獨具山城魅力,總是吸引著大批人潮前往旅遊,經常把老街擠得水洩不通,而來往新竹與內灣的火車更是一位難求。內灣線是戰後台灣第一條修築的鐵路支線,究竟它經歷哪些蛻變呢?
台灣縱貫鐵路串聯起西部大城市,縮短南北往來距離。支線鐵路多由西向東,橫向深入山地,目的在於輸運開發的礦藏與林木資源。所以說,支線鐵路的架設可發達地方產業,形塑獨特經濟圈。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計畫開發新竹山區石灰、林木、煤礦資源,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開始修築「竹東支線」,連結新竹車站、竹中站與竹東站。至一九四五年八月,路基整理只達百分之四十六,開鑿一座隧道約完成百分之九十五,橋梁架設、涵渠修通工程僅達百分之五,因日本投降使整個工程停擺。
隨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台灣,成立鐵路管理委員會(鐵委會),負責鐵路復原與新路線修築任務。一九四六年二月,新竹市政府爭取恢復「竹東支線」工程,期盼鐵路帶動地方產業復興。經鐵委會、台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會商,決議在日本基礎上繼續修築,經過行政長官公署核准及補助經費後,派人前往實地勘查,繪製各式竹東支線工程施作圖,同時估算材料費用、編定工程預算,十一月正式動工,預計六個月內完成。
當時,台灣百廢待舉,缺乏各種材料,「竹東支線」的修築立即陷入困境。初期,鐵委會希望從國外進口鋼軌、材料卻不得其門而入,只好徵用已拆卸高雄至鳳山軍用輕便軌道、器材,以及林邊至枋寮軌道、器具。隨後,又遭逢台灣物價飆漲與「二二八事件」影響,修築建材常不翼而飛,完工路段屢因社會衝突被破壞。另外,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月雨季來臨,山區溪水暴漲,難以正常施工,只能一再耽誤工期。
待雨季過後,鐵委會增加預算,延長工期,加緊作業,終於排除萬難,在十一月五日舉行「竹東支線」通車典禮。支線全長十六‧六公里,火車通行時間三十五至四十分鐘,每天往返六車次,配有三等客車一輛,其餘皆為貨車,彰顯當時貨運為主、客運為輔的特色。
「竹東支線」修築期間,鐵委會多次派員深入山區查勘,評估路線延展條件。通車後,山區資源快速開發,帶動城鎮進展。台灣水泥公司(台泥公司)竹東廠、新竹煤礦局與地方仕紳紛紛陳請台灣省政府(省政府)將鐵路延伸到內灣、嘉樂牌(尖石鄉嘉樂村),有輿論提議支線可從竹東拓展至北埔、上坪,或從竹北另起爐灶,再修築一條支線前往關西,達到繁榮地方的目的。
一九四八年三月一日,省政府將鐵委會改制台灣鐵路管理局(鐵路局),評估前揭多項方案,決定修築「內灣支線」,亦即從竹東延伸到內灣。唯台灣深受國共戰爭影響,通貨膨脹劇烈,工程款項遲遲未能到位,無法如期動工。在這段時間裡,部分輿論希望在橫山設車站,方便民眾進出,經核准後增設簡易車站。
另外,台泥公司希望增設九讚頭至十分寮路段,方便將赤柯山生產的石灰石運往竹東水泥廠加工。鐵路局派員實地勘查與評估後,決定調整路線,從竹東經橫山、九讚頭、十分寮至內灣。
一九五○年六月,省政府以財政艱困為由,宣布停止十分寮至內灣路段修築作業,要求鐵路局全力投注竹東至十分寮路段,務必在年底之前完成。有趣的是,當十分寮車站接近落成之際,鐵路局考量該站與平溪線十分寮站同名,決定易名為合興站。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竹東、橫山、九讚頭至合興的「竹合段」完工,鐵路局舉行通車典禮,宣布將前揭「竹東支線」併入,統稱「內灣支線」,隔日起全線通車。
省主席吳國楨關注輿論風向,在出席「竹合段」通車典禮時,同時宣布將繼續修築合興至內灣路段。一九五一年二月,該路段恢復工程施作,鐵路局為在指定期限內完成作業,請國防部徵調國軍弟兄投入其中。八月底,經工程人員與國軍弟兄攜手合作,完成各項工事,九月全線通車。從此時起,新竹經竹中、竹東、橫山、九讚頭、合興至內灣的鐵路支線,正式定名為內灣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