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牧雨〈寒山題壁圖〉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除了《太平廣記》外,《高僧傳》也記載了寒山子的簡單行誼,不過是依附在〈豐干傳〉中,譯為白話大致如下:「……當時人視寒山子是一個既貧窮且瘋瘋癲癲的人士,寄居在天台山始豐縣西七十里寒巖中。同時國清寺有一位名為拾得的人,寺裡的和尚請他到廚房幫忙打理雜事,他時常將眾僧人吃剩的菜飯裝入竹筒內,如果寒山子來,就讓他帶回去當糧食。」
「寒山子這個人,穿得零零落落,面貌枯瘁。用樺樹皮做頭冠,腳上穿著大木屐,且行止怪異……後來閭丘胤到任台州太守,聽寺廟住持豐干說有此兩異人,便前來拜見,寺裡的和尚都很驚訝為何大官竟然禮拜這兩個瘋子?這兩人便笑著趕緊離開寺廟。後來太守前往寒巖拜訪寒山子,並送來衣裳藥物,寒山子見狀大聲叫說,這樣會害了我,你趕快退下吧!便退入巖穴中,而巖穴的入口處也同時自動閉合。這位太守便集錄寒山子題於樹林石壁上的詩而編纂了一卷流傳於世的《寒山詩集》。」
《高僧傳》是梁朝僧人慧皎所撰,記錄中國東漢至當時佛教僧人的史料。至於這些史料的來源,根據作者的自序說:「……以暇日遇覽群作。輒搜撿雜錄數十餘家。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荒朝偽歷。地理雜篇。孤文片記。並博諮古老。廣訪先達。校其有無。取其同異。始於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可見史料收集之不易,但內容均經嚴謹考據,非隨意附會之作。
作者並在自序裡定義收錄高僧的標準:「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這話可說得真好,有名者未必德高,德高者當然也未必有名。「名」只不過是「實質」的附帶品,因此《高僧傳》所收錄的高僧,均以作者認定為「高蹈獨絕」的僧人為主。
例如寒山子,雖行為有些荒誕,但流傳下來的寒山詩則「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也就是能發人深省,指人迷津。在幽暗的人生歷程中,提供一點星光,雖然微弱,卻也往往能引導人們走向曠達、自在的心靈境界。
雖然寒山子在中國的佛教歷史及文學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我們其實很少在正統的教育裡讀到寒山子的詩作,原因是寒山詩並不被認為是正統的文學。然而禮失求諸野,寒山子卻在近代的日本和歐美大放異采。
日本近代甚富盛名的作家芥川龍之介就曾寫下〈寒山拾得〉(一九一七)和〈東洋之秋〉(一九二○)兩篇作品,詮釋了寒山和拾得瀟灑而樂觀的人生思想;另一位大文豪森鷗外在其晚年時也以寒山拾得為題材,寫了一篇小說〈寒山拾得〉,成了他晚年的代表作。
在台灣,曾經看過一本《寒山子的研究》,作者在序文裡提到,當年他在美國留學時,常聽到美國嬉皮朗誦寒山子的詩,因此興起了回國後研究寒山子的動機。可見寒山子的影響力,已經跨足到了東洋及西洋的文化界了。
我畫了一幅〈寒山題壁圖〉(右圖),畫裡的寒山子儀容端莊、服裝整飭,雖腳履木屐但頭戴布冠。寒山詩裡,風格不一,其中也有典雅之作,或許這是寒山子的另一個面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