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人民的悲痛 1947年6月,陷入內戰的長春居民,因戰時物資的缺乏面露飢色,國共在東北的全面開火造成了新一波的難民潮,人民生活更加困難。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軍對長春國民黨軍進行圍城,因城內食糧匱乏,爆發駭人的飢荒。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長春慶祝10月革命28周年 1945年11月7日,蘇聯紅軍在東北長春為慶祝偉大的10月社會主義革命28周年,特別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同時也舉行了紅軍空軍將士紀念碑揭幕典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東京法庭作證的溥儀 1946年,溥儀(右)以證人的身分出席東京戰犯法庭,為日軍侵略中國作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新4軍3師進入東北 1945年11月,黃克城率新4軍3師約3萬人,由山東經過冀熱遼地區進入錦州以西地區,圖為該部穿越冀熱遼地區的情形。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反蘇遊行 1946年2月12日,重慶東北同鄉會遊行反對東北地位特殊化,要求蘇軍撤出東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孫立人巡視長春城外 1947年6月,長春警備司令孫立人(前左二)視察長春城外的防禦工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再見了!東北 1946年8月,日僑登船的一刻,日僑難民中老弱婦孺占了大半。到了這年年底,日僑均已回到日本,結束一段軍國主義的悲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宋美齡慰問紅軍戰士 1946年1月22日,宋美齡由蔣經國陪同,搭乘專機飛抵長春,對蘇聯紅軍進行慰問之旅,由蘇軍元帥馬林諾夫斯基(右)親自在機場迎接,並致歡迎詞。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淪為戰俘的關東軍 1946年7月,長春日軍戰俘遣返日本,近60萬關東軍,絕大部分已由蘇軍押送至西伯利亞集中營,在冰天雪地中接受社會主義教育和改造,只有少數官兵得以直接遣返日本。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八路軍「闖關東」 1945年秋,八路軍鐵騎向遼西挺進。蘇軍攻勢關東軍的第3天,第18集團軍(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即下令原東北軍所部向東北挺進;9月11日黨中央決定抽調4個師由山東進入東北,利用國民黨隊尚未抵達之前,搶先發展力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共軍攻占張家口 1945年8月,八路軍攻占張家口戰役。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蘇聯紅軍進入東北以後,立刻牽動美蘇爭霸與中國內政的敏感神經,這將決定戰後的世界裡誰是真正的老大,以及中國人未來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
經過8年抗戰,國共兩黨的力量均有大幅增長,國民黨接受了美式裝備,其中的精銳部隊已具備大批殲滅日軍的力量。此外,抗戰勝利也為國民黨帶來空前的聲望;至於共產黨,從抗戰前的3萬人部隊,已發展到百萬兵員。更重要的,在延安艱苦的歷練中,共產黨樹立了強大的中心思想,具有極其卓越的領導隊伍,吃苦耐勞的幹部,以及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全黨全軍上下一心,隨時準備犧牲自己以實踐革命目標。
經過日本4年要塞化的統治與建設,東北已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1945年9月初,共產黨陸續派出部隊和幹部「闖關東」,接收日偽軍大量的武裝彈藥,迅速建立一支勁旅;國民黨精銳部隊則在半年後趕到,蘇軍撤出,國共在東北展開一場大仗。
國民黨憑藉強大武力在初期取得短暫的優勢,但共產黨從事的戰爭並非只在軍事戰場,而是一場真正意義的社會革命。當時國民黨內部的腐化相較於共產黨的清新,決定了人心的向背,也決定了軍事鬥爭的結局。1948年11月,東北全境的解放加速推動了新中國的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