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圓明園遭到洗劫破壞後被焚毀,成為一片焦土。在此之前,圓明園為多代皇帝的主要宮苑居所,融會了東西方建築特色,並使用了大量的琉璃進行裝飾,堪稱「萬園之園」。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諧奇趣南面之玻璃底片負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愛奧尼式柱 諧奇趣南面二樓正 門上方的裝飾及兩側 的愛奧尼式柱(Ionic Order,源於古希臘,是希臘古典建築的柱式,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弧形樓梯 諧奇趣南面的弧形樓梯。在奧爾末的這張照片裡可以看到樓梯欄杆還完整保存,到1876年帛黎和1877年查爾德 拍攝的照片中,這些欄杆已經被毀了。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石刻噴泉樣裝飾 諧奇趣南立面東側的石刻噴泉樣裝飾,類似的裝飾還出現在通往二樓的樓梯旁及養雀籠東立面,現在諧奇趣南立面西側還能看到其中一個,雖然「水盤」已經不見了,卻依然是遊人們熱衷的拍攝背景。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圓明園遭到洗劫破壞後被焚毀,成為一片焦土。在此之前,圓明園為多代皇帝的主要宮苑居所,融會了東西方建築特色,並使用了大量的琉璃進行裝飾,堪稱「萬園之園」。然而,當時大多數的外國人難以進入中國沿海城市以外之地區,直到英法聯軍之役結束以後,《北京條約》的簽訂才讓外國人駐留北京成為可能,並於各國公使館及大清海關等機構裡工作。
恩斯特.奧爾末(Ernst Ohlmer)也搭上了西方殖民的浪潮,在十幾歲時隨著一支商船隊前往中國。他是一名德國攝影師,1847年出生於漢洛威王國(The Kingdom of Hanover,今屬德國)希爾德斯海姆(Hildesheim)附近的伯瑟恩(Betheln),是一名餐館老闆的長子。他來到中國後在廈門開設了一家照相館,然而沒多久他便放棄了這門生意,於1868年進入大清海關工作。1872年8月到1880年4月間,奧爾末來到北京海關任職,而此地已荒廢十二年的圓明園帶給他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記中寫道:
這裡的裝潢……五彩繽紛,如彩虹般絢爛……映入你眼中的是裝飾物豐富而動人的色彩,浸潤在北京湛藍色的天空裡,隨著觀者移動的腳步和太陽的光影不停變幻,建築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襯讓它們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觀者不禁懷疑自己來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裡。
──奧爾末,1898
最終,他為這座曾經享有「萬園之園」之美譽的園林廢墟,拍攝了十二幀「西洋樓」的玻璃底片,留下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圓明園影像。
諧奇趣是西洋樓景區最早建成的建築(建於1751年),主樓上下三層,樓前有一道兩層的月形台階直通二樓,台階前方是海棠形的噴水池。這張照片由諧奇趣東南朝西北方向拍攝,由照片可見主樓的屋頂已經坍塌,但建築主體受損並不嚴重,券口的雕花裝飾和樓梯的欄杆也基本完好。
諧奇趣的屋頂是中國傳統式的單檐廡殿頂,覆蓋紫色琉璃瓦。這種屋頂的四脊和四面都有一定的弧度,從乾隆時繪製的西洋樓銅版畫中也能清晰地看到屋頂兩側的曲線。這道曲線是中國傳統建築獨有的屋頂架設方式在外觀上的體現,由此可見諧奇趣雖然採用了西洋樣式,在建造手法上還是沿襲傳統。
到1922年左右,主樓已經變成一片瓦礫,牆面大都已經倒塌,只有少數石柱還矗立著。現在在圓明園遺址公園內,從遺留的大量石製構件還能看出建築原先大致的格局。
愛奧尼式柱
諧奇趣南面二樓正
門上方的裝飾及兩側
的愛奧尼式柱(Ionic Order,源於古希臘,是希臘古典建築的柱式,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門洞的陰影裡還站著一個西裝革履的外國人,可能是奧爾末的友人。由此亦可見1873年諧奇趣主樓的結構還算穩定,至少出入其中不必太擔心安全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