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高級軍事將領合影。在俾斯麥首相的領導之下,普魯士的軍隊能力達到新的高峰,成為歐洲大陸戰鬥力最強的陸軍部隊之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山頭上的Felsenschänke建築,一開始是作為採石場的工人宿舍,之後則改服務各民眾的公共酒館。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894年,曼海姆威廉大帝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贈送給俾斯麥80大壽的大相冊,尺寸超大,封面用純皮革製作,是世界攝影史工藝的新境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通往壯麗群山的路上,一旁所設置的普奧戰爭 亡者紀念碑與朝聖石。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卡塞爾國王廣場與帝國郵政總局。帝國郵政為1866~1945年的德國郵政服務,總局建於1831年,於二戰時被摧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卡哨爾公園內的橘園宮殿,為1703~1711年卡爾(Landgrave Karl)伯爵和他的妻子所建造,如今已改闢為展覽館。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Göltzschtalbrücke,連接米勞以及內奇考(Netzschkau)的鐵路橋,為全世界最大型的磚橋,也曾經是全世界最高的鐵路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894年,已退休並且年滿80歲的普魯士前首相奧托.馮.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在家鄉興奧森過大壽,各方貴賓聞訊趕來,獻上各種禮物,為這位功在德國、名滿天下的大人物做壽。
其中,幾項特別的禮物是曼海姆的威廉大帝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軍事將領聯誼會以及民間社團所贈送的精美相冊,內容表現德意志祖國河山之美,以彰顯這位統一普魯士的歷史人物的功勳和遺產。在世界各國中,把老照片作為一項重要的禮品十分罕見,日爾曼民族是高度技術工藝導向,十分重視產品的細緻度和準確度。
這些作為德意志帝國首相等級的禮品,並非一般相冊,它們不僅照片品質優異,同時相冊的製作包括材料、封面設計、尺寸等,也達到了人類攝影史相冊製作工藝技術的巔峰,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難得一見。
僅管德國近代化的時間較英國和法國為晚,可是日爾曼民族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使得這個國家工業化的速度以及技術改良的能力特別出色。俾斯麥擔任德國宰相之後,信奉「鐵血政策」,相信只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作戰能力才能懾服敵人,取得政治成果,從而有了「鐵血首相」之稱。
俾斯麥在位期間實現了普魯士統一戰爭,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以及「普法戰爭」,最後一場戰爭影響特別深遠。普魯士軍隊進入了巴黎,改組了法國的政治,從此也結下了德法兩國長期的恩怨,延續到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
無論如何,德國在歐洲強大的國力以及現有的國土疆界,大致上是在俾斯麥當政時所打下的基礎,而他所侍奉的國王威廉一世,則正式改普魯士為德意志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