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山東前線,古老的城牆用黏土補強,以抵抗砲擊。白天,中國官兵在戰壕裡躲避榴霰彈,到了晚夜,他們利用突襲行動阻礙日軍的行進。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第31師年輕的王冠五少將(右),在台兒莊指揮了15天對日軍的攻勢,旁邊是他的一位同僚。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著名的古老「紅茅會」的首領,在日軍的後方山東省號召了大約30萬的游擊戰士。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著名的古老「紅茅會」 的首領,在日軍的後方 山東省號召了大約30萬 的游擊戰士。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第五戰區總司令(津浦前線) 李宗仁將軍(左),以及副總參 謀長白崇禧將軍(右)。這張照 片攝於東北方戰線靠近其指揮部 之處。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中國機槍手群在津浦前 線展開行動,背方的碉堡 是中央軍剿共時期在全國 地區所建。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這些蒙古種的小馬在魯南線載運了大部分的戰地通訊員 ,最前方的一位是知名的新聞攝影家王小亭。他在上海 南火車站的廢墟中拍了一張中國孩童的照片,這張照片 曾傳遍了全世界,當年稍早時候,日軍曾試圖在上海逮 捕他。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
2007年春,徐宗懋圖文館從荷蘭文物收藏家藍柏先生(Lambert)處收購了一批抗戰原版照片。它們是國民政府中央宣傳部於抗戰時期,向歐美新聞媒體發布的新聞照片,目的是報導中國軍民抗戰的消息,宣揚中國人保家衛國的精神,以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整體來說,時間點大致是1938年國民政府在武漢指揮戰局,一直到遷至重慶的最初幾年。值得重視的是,這批照片的一大部分反映了武漢和重慶的救亡活動,以及大後方生產報國的情況。本系列的影像故事將帶領讀者重新回顧這一段歷史軌跡。
1937年12月,首都南京淪陷以後,國民政府遷至武漢,南北兩路的日軍的力量看似無可阻擋,日本政府誤以為中國已無能力抗戰,開始安排傀儡政權粉墨登場。
然而,儘管中國軍民在華北以及上海至南京一線損失慘重,精銳盡失,但軍心士氣卻更形高漲,真正的抗戰此時才真正開始。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行動的不仁不義已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歐美主要媒體均派專人採訪中國的抗日戰爭。
1938年2月起,南北日軍同時向津浦線上的中國部隊進攻,試圖貫穿山東、江蘇、安徽三省。我軍在魯南和日軍激戰,並利用日軍連戰皆捷的驕縱心態誘敵深入,穿插切割,日軍一部進入台兒莊,遭我軍包圍,台兒莊的守軍健兒死守土城,裡應外合,與日軍逐屋逐巷而戰,圍殲日軍大半。
緊接著,日軍為了報復台兒莊戰敗之仇,在徐州外圍集結大軍,準備與我軍決戰;不過,國民政府為保存抗戰實力,下令部隊突圍,5月,徐州會戰結束。
中國在這種戰役中明顯居於上風,國際媒體亦大肆報導。以下是國民政府向國際發布的徐州會戰的新聞照片,其中包括台兒莊戰役的英雄池峯池和王冠五的照片,為珍貴文獻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