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兩名女士在寫真館的時髦裝扮,花色的旗袍顯示花樣年華之美。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1930年代,上海名伶潘雪艷在自家庭園中盛裝留影,旗袍下端露出小腿,在當時被視為十分大膽新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1930年代三名年輕婦女的休閒照,穿著平淡,顯示恬靜的氣質。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1930年代,四名女子在寫真館留影,左二 的女子穿著短靴,十分新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1930年代,電影明星陳玉雯和張雯, 裝扮和氣質均宜。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1948年,南京國民大會女性代表,以樸素的套裝和旗袍為主。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1930年代,一名女士以和服打扮在寫真館留影。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1930年代,一群年輕女士穿水手服在寫真館留影,顯示青春的俏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
對中國女性而言,民國時代象徵了重要的轉折點。女人開始擺脫小腳的束縛,走出深閨,接受現代教育,不僅爭取男女地位的平等,更進一步參與各種社會和文化活動。因此,此一時期的女性較過去更勇於表現自我,他們追求時髦的打扮,講究服飾的顏色和風格。
隨著西洋風吹進中國,她們也緊貼著國外最新流行的款式;儘管如此,代表民族特色的旗袍永遠是女仕們的最愛。尤其在新的設計觀念下,旗袍的花色、長短以及作工的細節也出現了許多的變化。
旗袍源起於改良過的清代旗女袍服,但在清代卻無「旗袍」的名稱,而是稱旗服(或旗裝),服裝線條平直俐落、衣形寬鬆、兩邊開衩,色彩鮮豔豐富,花色與用料也多樣。
民國時期流行的旗袍,略有清代旗裝的影響,但經考究,多數學派認為現代旗袍是受西潮的男女平等理念而起,並受西方審美觀所影響,加以逐漸抬頭的女性意識,故在剪裁上開始著重凸顯女性腰身,開襟、領、衩等細節的形式趨於多樣,改良後的旗袍在1920至1930年代起深受中國女性歡迎,一時蔚為流行服飾,幾成「國服」。
上海在當時被稱為「十里洋場」,是經濟、產業、時尚發展的重要地帶,當時的摩登女郎、電影明星或名媛貴婦等,無不在穿搭花樣上別出心裁,成為引領中國現代女性潮流的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