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倫理的斷裂:1992年,台北一處老社區遭到拆除,以便改建公園,一些住戶曾強烈抗拒搬遷計畫,但最終還是接受現實。圖為一名老婦人無奈地離開居住了40年的老房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商場上的生日派對:1985年,台北新商場慶祝活動中的巨型蛋糕帶給孩童們許多歡笑。為了創造消費需求,西式的節慶氛圍彌漫台灣社會,儘管它並不具備相應的文化內涵。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鄧小平視察廈門經濟特區:1984年,鄧小平、王震(持手杖者)健步在鼓浪嶼街頭上。「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不僅代表新的政策,也是新時代的潮流;廈門被規畫為經濟特區,這個中國近代史上即扮演開放口岸的福建島嶼,如今又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廟會演唱的新嘗試:1990年代中期,羅大佑帶領「OK男女合唱團」在澎湖天后宮前搭野台表演。羅大佑的歌曲對兩岸均有重大的影響,他祖籍在廣東梅縣是客家人,在台灣的成長環境中,閩客雙語皆嫻熟,他的閩南語歌曲創作結合了現代的節奏和懷舊情緒。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鄧麗君眺望廈門:1980年代,台灣藝人鄧麗君在金門島眺望 廈門,看著大陸的土地內心充滿喜悅。鄧麗君歌聲甜美,改 革開放初期傳入大陸,深獲歌迷喜愛,暱稱她為「小鄧」。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沒落的舊式文娛:1985年,傳統價值面臨空前挑戰的同時,有些傳統的文藝活動走向式微也是不爭的事實。圖為台北萬華一處舊式的說書場,說書的婦人坐在台上侃侃而談,台下只有一名聽眾,而且還低頭打瞌睡,形成滑稽的場面。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台北汙染的天空:1988年,台北市天空朦朧一片,空氣汙染嚴重。如果說福建的改革帶來環保的問題,那麼累積30年經濟高速成長的台灣,環境破壞的問題已到了拉警報的程度。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70年代後期,「文革」結束,中國大陸進入鄧小平主持改革開放時期,集中力量全力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綜和國力,由於福建位處沿海,海外僑民眾多,迅速成為開放的窗口。
80年代中期以後,外資和僑資大量流入,帶動貿易與工業的快速發展,也促成城市鄉村面貌的重大變化。
至於台灣,自蔣經國時代起,經濟已呈高速成長之勢,儘管兩岸關係仍有波折,但雙方在經濟發展上卻出現共同利益,閩台之間直接和間接的貿易量大幅攀升,人員往來更趨密切,兩地人民源於歷史的親密感也迅速恢復。
可以說,改革開放政策使得福建得以發揮傳統海洋經濟的優勢,並在和平發展的過程中,與台灣在經濟、社會、文化上重新融為一體。如此不僅可以消弭戰禍,也能進一步促進兩岸人民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