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鞋匠一家:民國30年代廣東省。在路邊修鞋的工匠,帶著妻女一起擺攤,丈夫在休息時,妻子在一旁縫補衣物,兩人一同為了生計努力賺錢。 2殺價:中國人在買東西的時候,大多習慣討價還價,原本十元的東西,被殺價到七元,這種習性在中國各地的市場上並不少見。 3擔祭品:老人正擔著祭品要前往供奉他所信仰的神明,一般人民的生活與信仰、神祇崇拜密切相關。 4紡羊毛的藏族婦女:在雲南,女子們齊坐在屋前,一邊手捻羊毛搓成棉線,一邊與其他姐妹閒話家常,生活簡單樸實。 5抽菸草:中國百姓多愛好安樂和平的日子,能閒適地坐在車桿上抽口菸草,即是人生一大樂事。遼闊的中國土地上,有數億人民生活著,無論朝代更迭或皇帝易位,都要獲得民心,國家才得以穩定。國與民互相依存,民為國家之本,國家為民之根,不論帝王作為如何,若無民,則無以成國。
歷史注重的是大人物,有頭有臉的王室貴族、君臣將相等,一般人民的生活細看下來雖然樸實無華、不搶眼,但是,卻有與世無爭、知足常樂的情懷。
觀察中國人,便能察覺其深根於儒家文化的價值觀,五倫關係頗受華人社會重視,如君臣之間重忠義,親子之間重孝道,朋友之間重誠信。「關係」深深影響在人際交流、處事上的準則,簡單說,是指個人和他人的互動,包括身分地位和交情,而在關係中最最根本的則是家庭。
因著農耕社會對人力的需求,家庭是最小的生產單位,加上儒家的思想強調家庭、家族的觀念,自然而然,社會氛圍產生一種重視倫理道德的習慣。另外次序、長幼的區別,尤其對內以父子的關係為主,對外為師生關係、君臣關係,兩千多年來的帝制加上社會文化,造成中國人重權威又守舊的性格。
古時將人民分為四類:士農工商,稱之為四民,是構成國家的基石。到了清朝、民國時期,原來重農抑商的觀念不再,不能用四民概括而論。若說要觀察且貼近人民的生活,去一趟傳統市場便可有所領會,有各行各業、各式攤販聚集,販售各樣新鮮的蔬菜、尚未宰殺的雞、魚等,除此之外,也有理髮、餐飲、服飾等商店。由於販售者與購買者多有地緣關係,在傳統市集上有濃厚的人情味,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殺價的文化。
原本每個地域長久下來自然會有習俗、信仰的傳承,一旦與其他族群交流,兩地文化會受到衝擊,而有融合或是消失的現象,但到了清朝、民國,列強帶來交通革新更深化了衝突和融合,中國以漢人為主流文化,在這強大的影響力之下,許多中國少數民族被漢化,穿漢服、過的是漢人節慶,有些交通較不便的地區才能純粹地保有原先的傳統習俗,相較之下比漢文化更來得平實安定,手藝也更精細華美。
對尋常百姓而言,能吃得飽、穿得暖,一家幾口安居、無病無痛,平時與鄰家閒嗑牙、聊家常,婦人們上市場買菜,順便和攤販博感情,偶爾投入參與廟會活動,大家樂一樂,便是無上的快樂,生活看似平凡,平凡卻有安定與知足的力量。
(吳濬伊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