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3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4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5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6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彩色復原╱陳怡靜、游勝傅、徐丹語、徐丹寒、吳濬伊
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歡欣鼓舞,莫不期待和平建設時代來臨,然而事與願違,內戰烏雲旋即籠罩全國。
儘管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曾有兩次攜手合作的經驗,但雙方在政治路線和權力上,存在著基本矛盾,抗戰結束後中共軍事力量較八年前大幅增長,在貧窮的華北和蘇北地區建立了多個紅色根據地,透過實現強制的土地改革,灌輸社會主義思想,達成政治、軍事和經濟的一體化。
1945年10月國共在重慶會談,但,和平僅曇花一現。隔年6月,國共內戰正式爆發,中共運用嚴密的組織和靈活的戰術,逐漸取得戰場的主動性;反之,國民政府在接收日偽地區的過程中,出現快速腐化的現象,加上軍中派系分化嚴重,敗象漸露。
1948年5月,中華民國行憲國大選出第一屆正、副總統蔣中正、李宗仁,企望以民主政治號召人心,卻未能力挽狂瀾。這年底,中共完成「三大戰役」,並於隔年席捲全國,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中共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人民政府。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軍艦駛入台海,兩岸進入長期對峙的狀態。
儘管中華民國遭到嚴重挫敗,但並未喪失理想和信心,全力在亂局中重新站起,尊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實現國父遺志,將台灣建設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在蔣中正總統和蔣經國總統的施政下,從1950年代的農業建設與軍事反攻準備,到1960年代後的經濟快速發展,1980年後的民主建設,其過程均以復興中華文化為教育目標,培養中國人的文化自豪感,台灣進入和平繁榮的年代。
對照之下,中國大陸進入一系列社會和思想改造的狂熱政治運動,土地和企業收歸公有,傳統文化受到否定,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達到巔峰,其結果為經濟停滯不前,人民長期貧窮。
1976年毛澤東過世後,鄧小平逐步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去除教條主義,採取務實的態度。儘管隨著大陸內外的局勢,初期出現顛簸反覆,但1990年代以後即大步發展,大陸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並重新肯定傳統文化的價值,兩岸人民的生活水準和價值觀的趨同,為和平統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至於對孫中山先生的景仰和懷念,中華民國始終尊稱為「國父」。在中國大陸,孫中山先生亦受到高度的尊重,雖然一度僅稱其為「革命的先行者」或「資產階級革命家」,但隨著中國大陸國力快速增長,重新重視傳統價值,並高度評價國父書寫《建國大綱》的遠見,孫中山在大陸的地位不斷地提高。
兩岸人民在孫中山先生身上,都找到民族奮鬥的目標和光榮感,儘管經歷分裂,最終也必將在同一價值觀中,實現和解,並攜手推動中華民族的復興。
❶復興中華文化的努力:1960年中華民國政府從事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全力發揚傳統文化。圖為祭孔活動中的「六佾舞」,由小學生擔綱。同一時期,大陸以革命為名摧毀傳統文化和人際倫理,台灣則強調復興中華文化,兒童從小學習孔孟之道,強調尊師重道、忠孝仁愛等道德準則。
❷高舉國父的畫像:1960年國慶遊行活動中,穿著軍訓制服的高中女生舉著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巨型畫像。國父孫中山先生首創國民革命,創建中華民國,並以實行三民主義,促進世界大同為目標。
❸大陳島軍民撤退:1955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大陳島撤退行動,由於大陳島和一江山島位於浙江外海,遠離寶島,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撤回所有軍人和百姓。圖為在美軍協助運送下,國軍官兵抵達台灣的情形。
❹重尋「夜上海」的柔情:1987年上海「大世界」遊樂場重新整修,開張的第一天即吸引了大批的人潮,台上的歌手在現場樂隊的伴奏下,一抒夜上海的情懷,彷彿重現30年代「大世界」的黃金年華。改革開放以後,上海的傳統消費行業逐漸復甦,經年失修的房子重新粉刷,亮麗新穎的招牌再次掛上,這座曾風光一時的城市渴望尋回往日的風韻。
❺大陸長期的政治運動:1967年工人同志們在會議中高舉毛語錄,激動地高呼革命口號。中國大陸陷入反覆的政治運動,極左思想成為主流,造成經濟發展長期的停頓,教育和文化遭到破壞。
❻從媽祖進香團到兩岸的榮景:2006年台灣媽祖進香團由金門搭乘快輪抵達廈門,再由廈門轉往湄州島,團員下船捧著媽祖的神像。小三通拉近了金廈的距離,2008年後又逐步實現了大三通,兩岸出現商貿和人員往來的榮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