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7年,茂野統一先生站在台北東和禪寺前的小廣場上拍攝照片,前方拿著相機的男子是他的日本友人,茂野先生住在東門一帶,東和禪寺就在附近,他做了很多東門一帶的影像記錄。 (修復╱陳怡靜,彩色復原╱徐丹寒)東和禪寺前的鐘樓,外面已有大量的違章建築,但明顯與東和禪寺主體相隔開的,此時的鐘樓距日本投降已有二十年,但上方的木造結構大致完好,隨後二十年就逐漸腐爛破損了。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民國57年的林森南路,東和禪寺就在路旁,茂野先生也住在這附近,此時日式建築尚多,高樓大廈很少,天際線清朗,車輛行人相對稀少。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從台北林森南路往仁愛路途中,會在左側看到一處修復的日式鐘樓,造形雅致,十分醒目,這就是日據時代的東和禪寺。近年,台北文史界興起一股回顧日據時代建築的風潮,尤其是在都更過程中被毀壞的著名寺廟,其中最被提到的就是東和禪寺以及西本願寺。
東和禪寺屬於曹洞宗,本名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於1908年在當時台北城東門町外建立。1920年,禪寺本堂動工重建,1923年完工。
原本,為日本人之佛寺,為了吸引本地信徒,又在正殿的右方興建閩式佛殿觀音禪堂。台灣光復後,寺廟歸為公產,因無適當管理,擠進了許多違章建築,雜亂無章,同時因販賣各種小吃,意外成為庶民餐飲市集。
2000年,為了興建青少年育樂中心,台北市政府拆除本殿,僅保留鐘樓和觀音禪堂,隨後十年間,新修復的東和禪寺和鐘樓正式啟用。這段時期,一些台北文史工作者拿著相機拍攝修復期間的照片,記錄城市的變遷史,近年更貼在網路上,激起許多討論。遺憾的是,儘管大殿雖曾存在近八十年,現有東和禪寺的照片十分稀少,最清楚的是從上方拍攝的遠景照片,但細節部分也很模糊。
最近我收到《日本工業新聞》台灣特派員茂野統一拍攝的大批老台灣照片,內容包含了東和禪寺的近景,在現有消失的台北老建築影像中,十分稀有!我看了非常震撼。
茂野先生住在東門一帶的日式房屋裡,由於作為日本人,他對日式建築情有獨鍾,可以理解。
東門的日式建築特別完整,他拿著相機四處獵影,拍攝了台灣影像史中罕見的東和禪寺大殿,以及右側的觀音禪寺。可以看出,民國五十年間,大殿雖然被廢置,但尚未湧入大量違章建築,住在這裡的人也不多,如果有保存意識,只要加以整頓修繕,必然可以成為豐富的城市遺產。
光復以後,日式建築的存廢,主要以實用性來考慮,石造建築堅固雄偉,大多延續作為政府機關,日式木造建築保存不易,如果缺乏維護政策,日久失修,復以違章建築湧入,一場野火就足以將百年建築變成廢墟,這就是西本願寺的命運。
至於東和禪寺,則是在缺乏維護意識下遭到拆除。就跟許多城市的現代化過程中,當大批新式水泥大樓矗立後,舊式建築一一遭到拆除,在面對單調擁擠的城市景觀中,人們才會猛然感受到自己失去了什麼。
❶民國57年,茂野統一先生站在台北東和禪寺前的小廣場上拍攝照片,前方拿著相機的男子是他的日本友人,茂野先生住在東門一帶,東和禪寺就在附近,他做了很多東門一帶的影像記錄。這張照片是三張照片組合而成,可以看出東和禪寺被占用的情況尚不嚴重,並沒有日後違章建築林立的狀況。
(修復╱陳怡靜,彩色復原╱徐丹寒)
❷東和禪寺前的鐘樓,外面已有大量的違章建築,但明顯與東和禪寺主體相隔開的,此時的鐘樓距日本投降已有二十年,但上方的木造結構大致完好,隨後二十年就逐漸腐爛破損了。
❸民國57年的林森南路,東和禪寺就在路旁,茂野先生也住在這附近,此時日式建築尚多,高樓大廈很少,天際線清朗,車輛行人相對稀少。
❹茂野統一先生在東和禪寺旁的觀音禪寺門口拍攝的影像。這張照片清楚顯示,禪寺的門口放了兩座石獅,日據時代為了吸引台灣本地信徒,觀音禪寺旁興建了閩南式的廟宇,甚至在門口擺設了中國的石獅,以拉近台灣人的感情。這張照片的右側有一道圍牆,上方有鐵絲網,清楚顯示,早期的東和禪寺是有高牆和鐵絲網圍住,存在著一定的管理,後來顯然逐漸廢置。(修復╱陳怡靜)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