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日軍攻占台北城,此為日軍隨軍攝影小川一真拍攝的台北城內的石坊街,遠處為台北城西門城門和城樓。石坊街為今天的衡陽路,日據時代和光復初期,都是台北最熱鬧的市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895年,日軍攻占台灣北部淡水河口的滬尾砲台,此砲台建於劉銘傳時代,在中法戰爭中,成功的抵禦了法軍的入侵,砲台至今仍保存。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895年,日軍攻占澎湖首府馬公城,在城中紮營,澎湖位於台灣海峽中央,是台灣島的戰略前沿,元朝時即納入中國版圖。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日據時代,澎湖馬公城的城門,城牆後來遭到拆除,城門保留至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895年,日軍攻占台北城,此為日軍隨軍攝影小川一真拍攝的台北城的北門,呈現最早台北城市的景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日本占領台灣初期的台南城牆全景圖,這是有關台南城牆最早和最完整的照片。(彩色復原:徐丹寒)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編按:
徐宗懋從事記者二十年,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
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台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為品牌。
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並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
二○一二年榮獲〈星雲真善美傳播獎〉。
三月起,本版於每周五刊出他珍藏的老照片,陪同讀者一同走進「時光走廊」。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歷史上,中國人住在城牆圍繞的城市裡,進出只能經由各個城門。城牆保護了城裡的人,免於敵人攻擊的恐懼;然而,進入近代社會後,城牆不僅無法抵擋槍砲的攻擊,反而成為城市發展的阻礙,於是城牆被視為落後的象徵,紛紛遭到拆除,只留下幾座城門作為紀念。
儘管如此,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人突然又感到傳統文化的珍貴,後悔過去做出拆古建築的決定,於是又拚命尋找消失的城牆。拆掉的牆址,想辦法挖出地基;移作他用的磚頭,則再搬回來;至於僅存的牆面,則更珍惜地用綠地圍起來,豎上古蹟保護的告示。有時候,地方政府甚至重新蓋了一段城牆,這些作法反映了中國人已重建對固有文化的愛心和信心。
台灣於清朝時期主要城市也修築了城池,日據以後逐步拆除,只保留城門,其過程與中國大陸的情況近似。今天回顧台灣的老城牆影像有一特殊意義,中國的城牆是中國古建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現今兩岸特殊的環境中,台灣的老城牆實際上是兩岸中華文化的臍帶,是兩岸血濃於水的象徵。
1662年,明末遺臣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在台灣設東寧府。1683年,清將施琅滅明鄭,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府城就位於今天的台南。最早的台灣府城只有一些老建築和民居散落,直到清康熙61年(1721年),因發生朱一貴之亂,康熙皇帝派兵平亂。雍正元年(1723年),府城開始築牆,先是用木柵欄和刺竹,後來又發生林爽文事件,始用三合土築成城桓。儘管城區範圍不大,府城卻擁有十四座城門,今天僅存大東門、大南門、兌悅門和小西門等四座舊城門,其中大南門擁有完整的甕城,周邊闢建為公園,為市民的休閒之處。
至於台北城,則晚了台南將近一百年後始興建。清朝末年,由於北台灣山區盛產茶葉,製成的茶葉由大漢溪轉淡水河,再裝貨到大船,出口到海外。淡水河艋舺和大稻埕碼頭中外茶商雲集,創造龐大商機,吸引了各行各業。1884年台北建城,範圍約四公里,次年受到中法戰爭的影響,台灣建省,台北正式成為台灣省省會。日據時代,台北城牆拆除,保留了北門、南門、小南門和東門,今天的北門是清代建築唯一保留原貌者,位於台北市火車站附近中華路的開端,包括了屋頂、城樓牆壁、窗洞、城座、城牆門孔、門額和門洞七部分。
除了台南和台北之外,新竹、嘉義、高雄、恆春、馬公等城市都曾建過城池,今天也保留了特定的城門。走過這些老城門,不僅感受濃厚的古意,也不禁感念中華歷史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