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東港大潭保安宮所供奉之保生大帝孫、吳、許三真人。 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保生大帝是台灣與閩南地區民間信仰的重要神明,其俗名吳夲,北宋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在世為修持清淨、茹素不娶的仁醫,死後為人感念而立廟祀之,或尊稱為「吳真人」、「大道公」。
不過,在主祀保生大帝的廟宇中,有些會供奉三尊不同神像,稱為孫、吳、許三真人。如廈門、鼓浪嶼兩島有二十三座廟,供奉金面、紅面、黑面三種保生大帝神像,分別為孫思邈、吳夲、許遜三位真人,傳說他們在成神後結拜為兄弟。在台灣的高雄市苓雅寮鼓山亭、內惟青雲宮、新莊仔青雲宮及嘉義市菜園仔震安宮、屏東縣東港大潭保安宮等,亦皆將孫、吳、許三真人當作主神奉祀,有的尊稱為大帝、二帝、三帝,但皆視之為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會形成三位一體的神明,主要因其信仰朝道教化發展,而道教又與醫療密切相關,故將歷代知名「道醫」與神醫吳夲相附會。「孫真人」即唐代著名道士及醫藥專家孫思邈,他十八歲時立志研究醫學,隱於太白山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行醫於窮鄉僻壤,救人無數,醫德與醫術皆為人景仰,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後世尊稱為「藥王」。
相傳孫思邈有次於夜間出診,遇一老虎張開大口,狀似求醫。他近前一看,發現牠被骨頭哽住喉嚨,乃用圓圈銅鈴套住虎口,以手術拔去骨頭。老虎感恩救治,從此成為其侍者。另有次孫氏出診,路遇出殯,發現棺材裡滲出一滴滴鮮血,乃請求家屬打開棺材,最後以針灸治活了難產閉氣的婦女及腹中嬰兒。這兩則傳說都為吳夲所吸納,成為保生大帝「醫虎喉」、「一針活兩命」的神蹟,而在其神龕下供奉黑虎將軍,亦由此推演而來。
「許真人」則是晉代知名道士許遜,他自幼穎悟,尤精醫理,立志以術救世,遂棄書不讀,尊崇道教。二十歲時,拜吳猛為師,吳自謂粗通道術,不堪為師,願互為切磋,遂將其術盡傳之。許遜曾被舉為孝廉,拜為旌陽縣令,任內減輕徭役、憐貧恤孤、防治瘟疫、施醫贈藥,政績頗為卓著。後因晉室紛亂,遂棄官東歸江西避難,百姓有改姓從其居者,號為「許家營」。宋元時期興起的「淨明忠孝道」奉許遜為主神,吳猛則被列為「十二真君」之首。
許遜有斬殺蛟龍、舉家白日飛昇的傳說,後亦為吳夲所吸納。不過,許遜並不以醫術見長,在其傳說附會吳夲的過程中,吳猛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吳猛以擅長治病聞名,當時道門中人或達官顯貴多向其求醫,他還曾在瘟疫期間,展現「以水準疫」的神奇醫術;而民間傳說吳夲生前亦曾以符水救活無數瘟疫病患,顯然是附會長於咒水治病的吳猛而來。正因為吳夲與吳猛、許遜的傳說皆有連結,有些地方還形成許遜拜吳夲為師,或保生大帝為吳猛之說法。
孫思邈、吳夲、許遜分屬唐、宋、晉朝人,卻因道教與醫療的關係,將三人連結成一神,此雖不免有「張飛打岳飛」的混亂感,但仍無礙信眾心中所崇敬的保生大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