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瑤族免稅證明──過山榜
在台灣,五月是一個繳所得稅的季節。對於政府而言,人民繳稅似乎是件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對於人民而言,繳稅雖然是義務,但總是能省一點是一點。因此,五月一到,大家總為了計算要繳多少稅?能不能少繳一些?也為了要採用「列舉」還是「標準」等方式而傷透腦筋。在中國南方的瑤族中流傳著一種文書,這種文書就像免死金牌一樣,可以讓這個族群不用繳稅,這個文書被稱為〈過山榜〉。〈過山榜〉在有的地方稱為〈過山牒〉、〈評皇券牒〉或〈評王券牒〉,「榜」或是「牒」,都是一種官方文書,作為政令宣導與公告事項之用。「過山」指的則是瑤族跋山涉水來到現在居住區域的過去,甚至瑤族當中還有一個支系就被稱為「過山瑤」。目前仍能被找到的瑤族過山榜文不少,遍布的地方甚至遠及雲南與泰國北部。
「評皇」或「評王」,指的是古代一位傳說中的君主,因為他所養的一隻神犬盤瓠為他取得了敵人的首級,而將王女賞賜給盤瓠。後來,盤瓠帶著王女與所生的子女來到中國南方定居,成為今日瑤族的祖先,同樣的神話傳說也在畬族中流傳。由於盤瓠子孫來自評王的王室,因此在許多以盤瓠為祖先的瑤族中,就流傳著這類的過山榜文。
大部分的過山榜文開頭都會寫著:這份榜文源自評王對盤瓠後代的恩澤,因此到了榜文撰寫的年代,持續前代的慣例給予盤瓠子孫免稅的優待。例如,蒐集自湖南省城步縣漆樹田,現存於湖南民族研究所的〈評王券牒〉起頭寫著:「理宗景定元年,十月二十一日,招撫猺人一十二姓,仍照前朝評王券牒,更新出給。」這裡提到的理宗是宋理宗,景定元年為西元一二六○年,表示榜文的發給慣例,至少還可以上溯到宋朝理宗的年代或更早的「前朝」。由於榜文中總會提到「依前朝」的慣例,而拿出榜文的少數民族都希望依循此慣例,獲得當朝政府的免稅待遇。
這種過山榜文的功用是一體兩面,一方面,政府透過官方文書的布達,來確立少數民族成為國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少數民族也透過官方文書來獲取賦稅的減免。因為自古以來發生於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騷動,多半與賦稅有關。作為執政者,到底是收稅獲得的利益較大,還是因賦稅引起動亂衍生的軍事平亂成本較高?自然是可以推想到的。也因此,瑤族拿出〈過山榜〉來要求免稅,在政治的考量中多少有需要權衡之處。從瑤族的角度來看,如學者王明珂所言,過山榜文除了讓本地人不納稅的行為合理化,同時也藉著這個榜文,讓政府官兵不得任意騷擾少數民族。
雖然過山榜文代表的是帝制中國時期的產物,即使是到了一九五一年,瑤族人依舊以此向政府提出要求,聲明中說:「我們瑤胞全體討論,要求毛主席(即毛澤東)照依我們敕賜券牒,批准任由盤王子孫照舊耕種。」當中的券牒,就是〈評皇券牒〉,而盤王子孫,指的就是以盤瓠為祖先的瑤族人。可見,過山榜文的影響,已經深印在瑤族人的心中,至於這個榜文的內容是真是假?榜文的撰寫,真的是從宋朝理宗開始而沿用至今?似乎已經沒有人去探究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