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於大漢溪畔,即使翻閱了許多文史資料,也很難想像在多年以前,桃園大溪曾經是熱鬧的轉運港口,許多農產品、日用品都從這裡轉運出去;而絡繹不絕於耳的船夫與腳夫的呼喊聲,在雨霧中把溪畔的熱絡場景,渲染成繁華而充滿溫馨的潑墨畫。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佇立於大漢溪畔,即使翻閱了許多文史資料,也很難想像在多年以前,桃園大溪曾經是熱鬧的轉運港口,許多農產品、日用品都從這裡轉運出去;而絡繹不絕於耳的船夫與腳夫的呼喊聲,在雨霧中把溪畔的熱絡場景,渲染成繁華而充滿溫馨的潑墨畫。
由於大溪離角板山不遠,當時角板山盛產的木材也從這裡轉運至各地。河運興起時,許多木匠師父一批又一批從唐山來,在這裡選取木材、雕琢木器,經過師徒傳授,逐漸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精湛的木藝故事。
大漢溪航運全盛時,穿梭往來的船隻在這裡雲集,從四方湧入的商賈在這裡讓渡了必要的權益,換取豐厚銀兩後,在碼頭附近歇息,喝一壺茶或喝幾杯酒,算計下一批貨物抵達的船期,或敘一敘久別重逢時的心情。
離大溪橋不遠處的石板步道,歷經風雨侵襲,至今仍然存在;曾經被販夫走卒或商賈走過的步道,沿著河畔延伸至老街,像說書的老者,娓娓訴說著大漢溪的風華歲月。黃昏時行經石板步道,乾枯的河床已無法訴說昔日舟船穿越時的繁華盛景。
猶記年少時,曾多次陪著奶奶進出大溪,探訪住在阿姆坪附近的,印象中的大溪橋是日治時代興建的鐵鍊橋。
當時,這座看起來不太起眼的橋梁,在跨越大漢溪的武嶺橋、崁津大橋未興建時,一度是大溪鎮對外聯絡的唯一橋梁,也是大溪鎮溪東、溪西區住民來往的必經之地。自從蔣介石奉厝慈湖後,一度因為人車絡繹於途,舊橋漸不敷使用,也因這座橋梁經歷多次水災而出現毀壞的跡象,經過整建後逐漸有了今日的炫麗風貌。
大溪橋的整建,是將老街巴洛克風格的屋頂牆面設計,移植至橋面兩旁護欄,全長二百八十公尺,是仿造日治時期的大溪古吊橋外觀重建。兩端橋頭增建二座很高的牌樓,橋身二側則是灰白色仿大溪老街牌坊的巴洛克式雕花,從橋梁一端可以通往中正公園,另一端是自行車步道,可以通往龍潭與三峽、鶯歌。
大溪橋是大溪的美麗地標,記錄了大溪人的共同記憶,也成為旅人的休閒驛站。走過石板步道,漫步於大溪橋上,眺望兩岸迷人景色,一邊是武嶺橋,一邊是崁津大橋,晨昏之間都有不同的景色。夜晚燈火亮起時,更顯得典雅而浪漫,充滿了歐洲古樸的羅曼蒂克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