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曾厝垵福海宮同祀保生大帝與媽祖。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保生大帝與媽祖是閩台民間信仰的重要神明,也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前者本名吳夲,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生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三月十五日,在世為修持清淨、茹素不娶的仁醫,死後為人感念而立廟祀之,南宋曾獲朝廷賜封,民間則以「吳真人」、「大道公」稱之。
媽祖本名林默,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在世為預知禍福、屢顯靈異的巫祝,二十八歲未婚而逝,為鄉里所祠祀,受歷代朝廷褒封,清朝更封為「天后」,民間則尊稱「天上聖母」。
這兩尊享有千年香火的神明,一為醫神,一為海神,卻被好事者湊在一起,而流傳有「三月十五,大道公風;三月二十三,媽祖婆雨」的諺語,及一則廣為人知的傳說。
由於吳夲與林默同為北宋福建人,且在世皆未婚,兩人成神之後,保生大帝對媽祖甚為欣賞,而有提親之舉。
媽祖本來答應成婚,但後來看見母羊生產的痛苦,又拒絕了這門親事,保生大帝因此非常生氣,乃於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降下大雨,將其淋個花容失色;媽祖亦不甘示弱,在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聖誕颳起大風,將其吹得狼狽不堪。
這則傳說自然是虛構而來,雖然林默與吳夲的年代相近,但兩人相差十九歲,前者二十八歲歸天時,後者僅約十歲,豈可能論及婚嫁?如就文獻來看,清初王士禛《香祖筆記》記載台灣風信:「三月三日曰上帝颶,十五日曰真人颶,二十三日曰馬祖颶(真人多風,馬祖多雨)。」先民靠經驗累積氣象知識,為方便記憶,常將熟悉的神明聖誕與特殊天候連結,如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聖誕,時有颶風發生,故稱為「上帝颶」。
保生大帝與媽祖聖誕亦然,且因風雨有異,而有「(吳)真人多風,馬(媽)祖多雨」之說。這種本為記憶天氣的說法,在民間的傳講與敷衍下,就形成「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諺語及傳說。
傳統社會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也將這種觀念投射到神明世界,希望為生前未婚的保生大帝與媽祖找到歸宿。尤其林默未婚而逝,即使日後成神,仍亟欲將其納入婚姻之中,歷代皇朝敕封天妃、天后,民間稱之為媽祖、聖母,都隱含對其成為妻子、母親的期待。
不過,一旦走入婚姻,即必須傳宗接代,但生產又被視為不潔之事,自非聖潔的女神所能接受,故當媽祖看見母羊生產的痛苦,便選擇放棄婚姻。有異於城隍、王爺、廣澤尊王等男神的夫人,只能卑微地隨祀在側,職能也局限於守護婦幼,媽祖則是勇於拒絕婚姻,展現獨立自主的意志,故能成為神格崇高的萬能女神。
傳說歸傳說,信仰歸信仰,雖然「大道公風,媽祖婆雨」在閩台廣為流傳,但兩神仍是民眾共同信仰的正神,甚至在廈門還出現許多合祀兩神的廟宇,也毫無違和之感。當下次兩神聖誕時,不妨注意有無風雨,再對民間信仰的想像力與趣味性會心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