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嵩是韓滉的弟子,也是畫牛能手,盡得老師的精隨,與當時善畫馬的韓幹,被齊稱為「韓馬戴牛」。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戴嵩是韓滉的弟子,也是畫牛能手,盡得老師的精隨,與當時善畫馬的韓幹,被齊稱為「韓馬戴牛」。
不過,蘇東坡的《東坡題跋》有一短文記載:「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畫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文中敘述了帶嵩牛畫,被牧童指出:牛相鬥時,必然把尾巴緊夾兩腿之間,而不是如帶戴嵩畫中所繪,尾巴只是垂著而已。
所以,「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因而有關牛的事情就應當問牧童。這故事其實也是告訴我們,要不恥下問,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否則,如戴嵩這樣畫牛的專家也會出錯,而貽笑大方。
由於牛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扮演了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中國古代留下了許多有關牛的傳說。
古代中國人認為牛是自天庭盜取穀種,下凡來拯救世人的「社稷神」。天帝為了懲罰牛這種違反天條的行為,因此讓牛為人類所驅役,幫人類種田拉車,世世代代受勞動之苦。
不過,中國民間為了感謝牛為人類而不辭辛苦的勞動,因此把牛認為是一種神物。在神話傳說中有關神牛的故事很多。
比如:古人認為牛有鎮水的神力,為了防範水災,經常用銅牛﹑鐵牛﹑石牛沉入水中,以達到鎮水的功能。長江三峽之一的西陵峽,南面有座黃牛山,據說大禹治水時,有頭神牛幫忙打通三峽後,就化身為黃牛山,鎮在三峽以防水患。
另有一傳說,當年函谷關總兵尹喜,有一天夜觀氣象,發現有紫氣浩蕩八千里自東方而來,知道必有聖人將至,隔天,果然見到是老子倒騎著一頭青牛,想要出關去雲遊四方。從此老子倒騎青牛,也成了畫家喜歡用以入畫的題材。
至於老子倒騎青牛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這樣騎牛,老子不會指使牛前進的方向,任牛隨其意散漫而行。這樣似乎也蠻符合道家「任其自然」的出世精神吧!
另外,《呂氏春秋.舉難》有一個藉牛入世的故事:春秋時,衛國人甯戚飽讀詩書且胸懷大志,想到齊國去為齊桓公效力,可是因為家貧,只得暫時為人驅趕牛車,賺些盤纏。最後,幾經輾轉,終得抵達齊國。當他夜宿於城門外之際,正逢桓公出迎賓客,甯戚站在車旁餵牛,遠遠望見齊桓公,頓時百感交集,於是便敲擊牛角高歌;桓公聽見歌曲的內容,知道甯戚是個高士,遂延請他入城,聘為丞相。
我的生肖屬牛,我也喜歡畫牛。我也曾經為了題牛畫,引用前面的典故做了一首詩:「養盡蒼生勞此身,浴泥芻草自心閒;既隨聃老出關去,又伴戚公入幻塵。」
第一句說的是牛對人類的貢獻;第二句說的是牛的所求不多,能在汙泥裡沐浴,吃簡單的草料,這樣就心滿意足了!第三句說的是老子騎牛出關;第四句說的是寧戚扣牛角致仕。出世入世兩樣情,不知牛如何自適?
不過仔細想來,這兩樣情的關鍵在人,而不在牛;不管主人如何選擇,牛只不過是默默地、無怨無悔地陪伴著主人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