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圖〉 文與圖/陳牧雨
乙未暮歲,丙申將近,申年生肖屬猴。猴,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長期以來被視為人類的祖先。因為在所有動物中,猴,無論在外型、動作、或生活習性,有許多動作跟人類非常相近;因此,也延伸出許多相關成語與典故。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有:「朝三暮四」、「心猿意馬」、「沐猴而冠」、「樹倒猢猻散」等等。
其中,「朝三暮四」,語出《莊子.齊物論》,講一個養猴的人,拿橡樹的果實餵猴,他先對猴子說:「早上給你們三個,黃昏時給你們四個。」猴子聽後嫌少,很生氣。於是,養猴者改說:「然則朝四而暮三」,猴子們聽了就很高興。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後來用以比喻反覆無常。
「心猿意馬」則是佛教用語。比喻人心思不專,變化無常,就像猿與馬奔騰似的;後多用來比喻心神不定。元代蘭楚芳〈粉蝶兒.思情〉中就有:「透春情說幾句知心話,則被你拖逗我心猿意馬」這樣的句子。
「沐猴而冠」,則出自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指獼猴。猴子戴帽子,比喻外表裝得像個人物,卻是人面獸心;也常用以譏諷依附權貴竊取名位之人。
「樹倒猢猻散」,則語本宋代龐元英的《讀藪.曹詠妻》,指樹一倒,依附在樹上的猴子馬上一哄而散。比喻為首的人一下台,依附他的人也即隨之而散;諷喻世態炎涼,現實無情的意思。
剛開始,古人把猿、猴、猱並稱,泛指猴類的動物。如《詩經》中就有:「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意思是善爬樹是猴子的天性,所以教猴子爬樹有如在泥土上再塗上泥土;雖然這句話後來有許多人解釋為:「不要引導壞人做壞事」,但就字面而言,我倒覺得裡面有「多此一舉」的意涵。
唐代詩人韓愈的〈劉生詩〉詩句:「陽山窮邑惟猿猴」,與盧仝的詩句:「家僮若失釣魚竿,定是猿猴把將去。」甚至把猿猴在一首詩裡合稱了!
另外趙雲《宜都山川記》記載:「峽中猿鳴至清,諸山谷傳其響,行者歌曰:巴中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王洙《荊州記》也記載:「巴東三峽長,猿聲啼至三聲,聞者垂淚。」猴子發聲短,傳達不遠。而長臂猿等發聲長且高亢,可以傳達到很遠的地方,所以當時雖猿猴不分,然三峽啼猿,應是猿類無誤了!
後來古人就把猿跟猴分開了。
近代名畫家溥心畬先生對猿猴甚有研究,他在其著作《寒堂畫論》中,有一篇〈論猿〉,說:「古人畫猿不畫猴者,猴躁而猿靜;猴喜殘生物,時擾行旅,猿在深山,攀藤飲水,與人無競;比猿於君子,比猴為小人。」
至於猴跟猿如何區別,一般認為:猴有尾巴,猿沒有;猴的後腳比前腳長,猿相反;猴子的兩頰有頰囊,可以用以暫時儲存食物,猿類則無;猴子走路時前腳掌著地,猿則是以指節著地(如猩猩)或雙手高舉(如長臂猿)。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差別,猴子小臂的毛是往手掌方向順著長的,而猿則是向外橫著長的。
不過,這裡面也有矛盾,比如長臂猿或金絲猿雖稱為猿,卻有很長的尾巴,長臂猿的尾巴,甚至可以當手攀樹。
雖然溥心畬說古人「畫猿不畫猴」,然而,因為「猴」與「侯」諧音,有人把猴子畫在楓樹上,取「封侯」升官封爵之意。從此,因為吉利與討喜,畫家又開始喜歡畫起猴子!
猴子與楓樹合繪,倒也合乎自然。然而,有更好事者,畫猴子騎在馬背上,伸手欲取蜜蜂,寓意「馬上封侯」;我認為這樣其實就有點過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