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去歲雜感 文與圖/陳牧雨
中國人是幸運的,可以過兩個年,一新曆、一舊曆。
舊曆,又稱農曆,過去中國幾千年來,由於長期以農立國,一年的生活都是依循著農曆的節氣作息。這種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一直到清朝被推翻,民國建立後,為了跟世界接軌,於是政府明令以西方所奉行的陽曆,作為官方行事的曆法,所以又被稱為新曆。此後官方的行事曆,都以陽曆為依歸。
官方以陽曆一月一日為元旦,也是紀年的開始,進入這一天,也就進入了新的一年。
然而,幾千年的習俗,不是那麼輕易說改就改得了的。中國民間,依然遵循傳統,以農曆一月一日為新年,官方則稱這一日為「春節」,中國人就這樣依舊過著他們自己的新年。
所以,中國人雖然在一般日常生活上,已經以新曆來做為作息的準則,然而在情感上,農曆年卻比新曆年更像過年。這一天,是中國人家庭團聚的大日子,官方也配合地將假期放得比元旦來得長。
年輕人過年,總是歡欣鼓舞的迎接新年的到來!新年帶來新希望,期待在新的一年裡有新的進展與收穫!
老年人則不然,嘆息著時光的倥傯,惆悵著歲月的流失!
宋代蘇轍〈除夜〉詩:
「老去不自覺,歲除空一驚。深知無得喪,久已罷經營。
黃卷譏前失,清樽借後生。何年遂疏懶,伏臘任躬耕。」
歲除就是除夕,一到除夕,就讓人警覺,一年又過去了!這對老人而言,是會感到驚嚇的!
唐朝孟浩然〈歲暮歸南山〉詩中有句:「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青陽是春天的意思。春天到來,意味著一歲又去,老來傷逝,人情常然。
然而這種常然,卻因新舊兩個過年,而必須被驚嚇兩次。想來,過兩個年,對老年人而言,好像就不是那麼幸運的事了!
至於農曆新年,對中國人而言,不只是新年,而是家族團圓的日子。農業時代,團圓或許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不過到了現代,進入了工商社會,年輕人大都往外發展,一到過年,大家都要趕著回鄉,交通運輸變成了大災難了!看看大陸近年的狀況,每到春節,春運簡直是一場大災難!
台灣過去也曾歷經這樣的日子。大排長龍擠車回家過年,有了高速公路後,每到過年前後,高速公路上因為車子塞得無法動彈而被譏為最大的停車場,這些都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台灣人所擁有的共同記憶。
不過,能趕回鄉過年,不管路途如何艱難,也總是一種欣慰。對於一些留滯他鄉,一到歲除,則是情難以堪了!
描寫這樣的心情,在中國古代詩詞中不勝枚舉,如:唐朝戴叔倫〈建中癸亥歲奉天除夜宿武當山北茅平村〉:
「歲除日又暮,山險路仍新。驅傳迷深谷,瞻星記北辰。
古亭聊假寐,中夜忽逢人。相問皆嗚咽,傷心不待春。」
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以及宋代秦觀〈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沈庭院虛。麗譙吹罷小單於,迢迢清夜徂。
鄉夢斷,旋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說的都是這樣的情境。
不過,無論歲除再如何傷感,總是最接近春天的一日。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更新春。」
過了除夕,新的一年到來,看到人們臉上的歡笑,似乎說明從一年之始的新年,天地展現出新的氣象,人們心裡總會燃起一些新的希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