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製扁擔,兩端刻有崁溝,可懸掛物品,擔於肩上使用。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講過一個故事,大意是一位苦力,買了一張彩券塞在扁擔裡,對獎時發現中了大獎,一高興就將扁擔丟到河裡;糟糕是,他忘了扁擔裡有他的彩券,結局是他不但沒脫離苦力的生活,連賴以維生的扁擔都丟了。
中山先生的本意,是藉此向普羅大眾解釋民族主義。然而至今,這個故事被延伸解釋了許多社會與政治現象,卻無人探究中山先生為何要用扁擔舉例?又,我們習見的一根扁擔如何能塞進彩券?
首先,扁擔是勞苦大眾、升斗小民的生存工具,沒有扁擔就沒有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生活。俗話說「扁擔如龍,人生不窮」;或「扁擔一條龍,一世吃不窮」。
龍,可幻化;扁擔也如是,挑水、擔肥、挑菜、運土、送磚等,功能無窮,甚至還可舞、可唱、可吟、可武(如有扁擔歌、扁擔舞、扁擔的繞口令、扁擔的武術),意思是只要挑起了扁擔,三餐就有了著落,生活也變得豐富多采。扁擔似乎代表了一般百姓的生活。
而扁擔如何能塞進彩券?據維基百科解釋,扁擔或擔杖,粵語稱擔挑,是一種輔助人力運輸用的工具,形狀細長,杖的兩側可懸掛物品,擔於肩上使用。擔杖有木製及竹製,竹製的擔杖中也有將竹子從中剖為兩半而製成的,形狀較扁,稱為「扁擔」。
原始的擔杖有竹、木製,挑在肩上叫擔,拿在手上、立於地的謂之杖;扁擔應是擔杖的進階版,由原始版的圓筒狀竹子剖半而成,有的還在兩端削砍出崁溝,固定繩索,功能在兩頭的東西不會滑脫。
國父是廣東人,口稱的扁擔應是竹製擔杖,圓筒狀,筒上可鑿孔,類如以前竹節存錢筒的概念;重要的小物件,隨身不便攜帶,就塞進了扁擔,方能解釋扁擔與彩券的關係。
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內,典藏了一支竹扁擔。該扁擔是由兩段竹片結合組成,一段短竹片夾固在長竹片之內,極為少見,功能應如現代建築多綁一節加強鋼筋一般,強化扁擔的荷重力。
筆者成長的年代還是農業社會,男人挑擔、婦女也不遑多讓,眼見都是扁擔一族,隨著步伐一搖一晃,頗有節奏韻律,只覺有趣;也見過牛因負荷過重,把牛肩磨出條條血絲的畫面,那畫面讓人不忍且難忘。及今想起當年辛勞的人們也如牛一樣,生活的重擔壓在肩上,必然也留下傷痕或硬繭;真如好漢(婦)打脫牙和血吞,不但沒有怨言,反而在滿是汗水的臉上露出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