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擠的蘇州河 擠滿舢板的蘇州河,僅剩下一條小河道,卻是許多人生活之所繫。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南京路的蔣中正畫像 南京東路路口掛著蔣中正的巨像。抗戰勝利初期,蔣中正的聲望達到巔峰,其一身戎裝的打扮似乎代表了戰勝日本的軍威。許多上海印刷廠接獲當局的訂單,開始印製「偉大領袖」海報,並在重要場所張貼。國民黨當局利用抗戰勝利以及「雙十協定」達成國共和平的時機,加強蔣中正個人崇拜的宣傳,全國各地均可見其巨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第七屆全國運動會 1948年5月,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在上海市江灣體育場舉行,距1935年在同一地方舉行的第六屆全運會已有12年之久。此時內戰烽火已遍燒東北與華北,國民黨敗相已露,當局為了安定人心,仍然維持舉行全運會的計畫。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三輪車夫 三輪車也是上海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尤其是小康人家的婦人經常搭乘三輛車;穿梭於上海市街的三輪車,亦為具有代表性的老上海景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船夫 碼頭邊的船夫,叼根菸,露出笑容,呈現著基層老百姓樂天知命的善良本質。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美國軍官遊上海 抗戰勝利後,美國軍艦開始停泊上海市,本版部分照片為一批美國軍官登岸上海所攝,生動內容反映了上海市井小民的生活。日偽統治末期,日軍因戰敗加緊搜刮各地物資,濫發通幣,導致物價飛騰,投機活動猖獗,生活秩序陷入混亂。抗戰勝利後,上海獲得了短暫的安定與希望,市井又現繁榮,圖中的鬧市人潮洶湧,連站在中間的美國軍官都感到幾許興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小商店 小商店的櫃台,通常電話都是掛在牆上,一具電話可以服務四鄰,作為好幾戶的聯絡電話。有電話來時,都是由這裡去叫人。這種聯絡的方式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中期。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中共部隊進入上海 1949年5月2日,中共部隊進入上海市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早餐店裡的上海人 早餐店裡的一幕。上海人一大早到早餐店吃稀飯,配饅頭包子,順便閒話兩句。圖中兩個人的打扮和談話神態,令人莞爾。無論政治如何興替,市井小民的生活顯然永遠不會改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夜總會的歌聲 夜總會的耶誕節晚會,歌手獻唱一曲,為歲暮時節注入一絲暖意。上海人很早就過洋節日,加上各國商團在此,耶誕氣氛甚濃。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二胡小販 街邊賣二胡的小販,為了吸引客人,自己拉上一段,兼做街頭藝人,為上海大街小巷增添了文藝氣息。二胡悠揚的旋律似乎也帶過滬江的百年夢幻。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抗戰勝利的一刻,上海市民雀躍不已,與其他淪陷區的百姓一樣,原以為和平降臨,此後將可重建家園,再創輝煌年代。國軍於9月進駐上海,社會洋溢著欣悅與希望。
然而好景不常,內戰的烏雲旋即籠罩天際,國民政府原擬利用勝利後極高的聲望,迅速壓制反對勢力,強力推動本身的政策,然而國民黨官僚腐化,在接收淪陷區的過程中出現嚴重貪汙現象,加上黨政軍要人私心自用,民怨日深。人民所期盼勝利後的天下大治不但沒有降臨,反而處處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發動內戰,加速了政治、經濟、社會分崩離析的過程。受到戰火波及的農村出現村莊盡毀,黎民流離的慘況,政府高官坐擁金山,加緊搜刮民脂民膏,種種不平現象使得國民政府失去人心,到1947年,其聲望迅速掉到谷底。
相反地,從農村崛起的共產黨軍隊,藉由分田地取得廣大農民的擁護,又藉著黨政軍幹部高度的思想教育、自我紀律與犧牲精神,展現了強大的戰鬥力,逐漸贏得了民心。1949年5月20日,中共軍隊進入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