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也認真聽講:民國50年代,即使是高級主管也認真聽講,這也是台灣較早的企業管理課程。到民國60年代,企管學科成為大學及社會上的熱門學科。公賣局所經營的菸酒專賣成了指標性的公家營利事業,民國70年代當局調整產業政策,菸酒專賣制度被打破,菸酒廠更成為歷史古蹟。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菸酒公賣局的管理會議:民國50年代,台灣省菸酒公賣局中樞目標管理研究班開講,課程安排很正式,各區各級主管都必須參加。光復初期,公賣局專賣業務包括菸、酒、樟腦、火柴、度量衡五項,後來改成僅限於菸、酒兩項。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公賣局員工餐廳:民國50年代,公賣局的員工餐廳,工作環境較老式的工廠有了明顯的改善。員工餐廳提供的低價餐點,一般只對內,不過有些單位也逐漸變成對外。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生產流水線:民國50年代,國外引進的生產流水線採用一貫作業,而且十分講究廠房的衛生,光線以及空氣的流通。 糖化完成後的熱麥汁直接送到麥汁室處理,熱麥汁在此除渣過濾、冷卻,再輸送到發酵槽進行釀酒作業。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公賣局台北菸酒廠:民國50年代,公賣局台北菸酒廠占地遼闊,建築也很有特色,今天已改造為文化藝術園區。 至於原有工廠的生產過程亦對外開放參觀,成為觀光、商業、文化休閒等多元用途。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建新的廠房:民國50年代,公賣局興建新的廠房,擴 大產量,以滿足日益提高的菸酒消費。整個廠區包括 糖化大樓、發酵大樓、貯酒大樓、包裝工場、成品倉 庫、行政大樓、維護工場以及福利樓房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
一般而言,中國人喜歡到公家單位上班,因為不僅有穩定的收入、定期的休假,還有各種保險、福利,甚至派出國的機會;不像私人公司,早去晚歸、做得要死,隨時還要面對公司倒閉或被老闆炒魷魚的風險。台灣光復後,近20多年間,由於私人企業尚在起步階段,待遇和發展機會還不多,人人更是爭相擠向公家單位。
本章節展現一所公營企業工廠興建以及幹部受訓的情景,它即是著名的台灣菸酒公賣局。
菸酒專賣制度始於日治時期,當時被批評為與民爭利的惡法。台灣光復後,受到國共內戰以及隨後戰備體制的影響,基本民生物資的生產與供給,均受到管制,菸酒專賣制度也就延續下來,直到80年代後始解除。
因此30多年前,台灣民眾都是抽菸酒公局製造的菸、喝菸酒公賣局生產的酒,他們所推出的菸酒牌子,與早年台灣人的生活記憶密不可分。
至於公賣局的工作,自然是一份好差事,不管蓋新廠房和辦公大樓,由海外引進新機器,以及接受有關企業管理的課程,都代表著員工發展的大好機會。單位賺錢,規模不斷擴大,工作就在出差、開會、監管、受訓、晉升、加薪中循環不已,原本被人戲稱為「鐵飯碗」,現在更是鍍上了一層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