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2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3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5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6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7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8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彩色復原╱陳怡靜、游勝傅、徐丹語、徐丹寒、吳濬伊
二十世紀開始,中國面臨存亡的關鍵期,「庚子事變」、「日俄戰爭」讓國勢快速衰弱,立憲運動未能符合期待,維新派的主張漸失支持,清廷的統治搖搖欲墜,1908年慈禧太后過世,由三歲的溥儀成為宣統皇帝,清室已無力掌控大局。
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在漢口事機暴露,隔天為首者遭到逮捕處決,促使革命行動提前進行。這一天,參與革命的部分新軍官兵進攻武昌城,與清兵發生激戰,湖廣總督瑞澂倉促逃離,造成清軍陣營大亂,革命軍迅速光復武漢三鎮,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震驚清廷,重整軍容,派出新軍精銳部隊南下,與革命軍戰鬥一月餘,最終攻下漢口。革命軍由黃興指揮,退到武昌,與清軍形成僵持。革命軍堅持作戰的同時,各省紛紛響應,計有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宣布脫離大清。
此時,統領清軍的袁世凱政治上出現兩手策略,一方面以強大軍力脅迫革命軍,一方面又與革命黨恐嚇清室,試圖在混亂的局勢中取得最大的政治利益。
至於革命黨的發展,1905年,孫中山聯合黃興,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吸引大批旅日中國青年,宣揚革命思想。一方面在中國內部發動多項武裝起義,另一方面周遊各國,爭取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支持。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正在美國演說募款,得知消息後,繼續前往歐洲遊說外國政府支持中國革命。11月24日,孫中山搭船返抵上海,隨後前往南京,由各省代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同一時期,南北議和進行,清室內鬥加劇,在袁世凱的軟硬兼施下,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退位詔,正式結束中國兩千餘年的帝制。南北雙方達成協議,孫中山表明提出辭職,願意從事中國鐵道建設工作,投入和平時期的建設計畫,由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實現共和體制。
2月,孫中山辭職,但袁世凱以北方多事,不願前往南京就任,堅持留在北京。中華民國首都又由南北移。
武昌起義雖然事起倉促,卻是孫中山及革命黨人十餘年奔走革命的成果。革命期間以驅除滿族統治、恢復華夏為號召,但革命成功後,改同盟會為國民黨,強調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並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全力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現代世界的舞台。
❶革命軍的英姿:1911年10月,革命軍砲兵準備出發。這隊砲兵所攜大砲的口徑不大,與清軍反撲時的主力火砲差距明顯,在火力上不占優勢。
❷漢口領事館人員觀看兩軍交戰:1911年10月,在屋頂觀戰的日本領館人員。10月31日漢口成為一片火海,日本領事館的工作人員聚集在屋頂上觀察戰事。
❸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1年11月4日,英國報刊中的溥儀。光緒皇帝過世後,慈禧太后指定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大統,年僅三歲,號宣統,由載灃攝政。辛亥革命後,由隆裕太后代頒退位詔書,使得愛新覺羅溥儀成了中國最後一位皇帝。隨著民國政局動盪,皇族被逐出紫禁城,溥儀流落城外,後受日本扶植,成立偽滿州國。日本戰敗後,淪為戰犯,進入旅順監牢十年改造後釋放,一生坎坷離奇。
❹迎接新世界:1912年4月6日,英國The Graphic關於剪辮子的圖文報導,標題為:奪髮記。圖為一個小男孩在給他的小夥伴剪辮子,象徵中國人拋棄舊時代,迎接新世界。
❺湖北新軍加入革命軍:1911年11月,湖北新軍混成協第四十一標第三營駐紮在長江邊。該營隸屬黎元洪的第二十一混成協,起義爆發時,該協只有這第三營留守武昌,並很快加入革命軍。
❻孫中山先生赴南京就職: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光復。1912年1月1日,改元民國元年,孫中山、胡漢民等人在滬寧車站乘坐專列前往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照片正中穿深色大衣者為孫中山,孫右二為滬寧鐵路管理局總辦鐘文耀,孫左一為滬軍諜報科長應夔丞,左二為胡漢民,胡漢民後為王寵惠。
❼臨時參議會成立:1912年1月28日,臨時參議院於南京勸業場正式開幕,圖為孫中山先生出席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開幕典禮。
❽明孝陵謁祖: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先生率領南京臨時政府文武官員,至南京明孝陵謁祭明太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