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 上巳、寒食與清明
文/余遠炫上巳、寒食與清明,都是中國歷史上日期相近,且相當古老的日子。上巳節與寒食節,如今已成為文獻上的名詞,清明節則多被視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其實這三個曾經存在的節日,都有一個共同意涵,即把握春日時光,一年之計在於春,莫負好光陰。
據說三月初三「上巳節」是黃帝公孫軒轅的生日,這一天除了祭拜黃帝,慎終追遠,還要到郊外踏青祓除不祥,稱為「祓禊」。三月初三上巳節又稱「春浴日」,許多人會到河邊沐浴玩水,《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上巳節的情景。
到了書聖王羲之的筆下,就成了:「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大家玩得開心,喝得暢快的好日子就是三月初三上巳節。王羲之記下這天的情景,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所以三月初三是黃帝誕辰,古清明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踏青郊遊的好日子。
「寒食節」則是清明節的前一兩天,習俗上,這一天嚴禁升火煮食,只能吃生冷食物。台灣的潤餅美食,其實就是源自於「寒食節」。
至於「寒食節」的由來,據說是源自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晉文公有個臣子叫介之推,在晉文公還是公子,流浪諸侯國且好幾天沒吃東西的飢餓情況下,割自己的肉給晉文公吃,但晉文公卻在繼位後忘了他的功勞。
他與母親躲到綿山隱居,不願接受賞賜,但晉文公卻聽信旁人建議,放火燒山要把他們母子逼出來,結果介之推與母親死在槐樹下,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之推與自己的過錯,下令這一天全國嚴禁升火,只能吃冷食。不過這個傳說並未見於《左傳》記載,有學者認為起源應更早,甚至與鑽木取火的文明進展有所關連。
清明節則是節氣,也是節日,曾有一段時間被定為「民族掃墓節」,但各族掃墓習俗不同,客家族群從元宵節過後就開始掃墓,甚少在清明這一天,所以「清明節」又回到與節氣同步。「上巳」與「寒食」融和在「清明」中,看似消失卻精神長存。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