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瑣談】 鄭成功豐州二三事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_pic/20210708/C20210707203634097.jpg「叫應石」上刻有一「佛」字,相傳鄭成功曾站在石上指揮操練士兵。圖/洪少霖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_pic/20210708/C20210707203624174.JPG南澳島的鄭成功雕像。圖/洪少霖文/洪少霖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農曆七月十四日,民族英雄鄭成功出生於日本平戶海濱,七歲時回國,十五歲考中秀才入南安縣學(又稱「南安文廟」,時屬豐州地界,位於今福建泉州安南)為廩生。是年,全南安縣廩生僅二十位。二十一歲時,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後離開南安進入國子監太學,拜大儒錢謙益為師。
時隔僅兩年,南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鄭成功特意到豐州孔廟焚青衣、換鎧甲。鄭成功在南安孔廟誓詞:「昔為儒子,今為孤臣,向背居留,各行其是,僅謝儒衣,祈先師昭鑑!」大意是:過去是少不經事的儒子,現在是忠貞不貳的朝臣。對於明朝,向背去留,各走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在此脫去青衣,換上戎裝,只求至聖先師孔夫子明鑑。該詞有稟明之意,也為宣誓之詞!而後,他帶領九十多名追隨者,輾轉廣東南澳島招兵買馬,後帶領眾兵將至廈門鼓浪嶼,舉行了誓師儀式,從而正式抗清。
一年後,鄭成功二十四歲,與叔父鄭鴻逵圍攻泉州,在今豐州環山村、西華村後山遇雨。天晴時,有成千上萬兵卒脫衣披於山坡晾晒,造就一望無際烏(黑)衣之景。從而,人們把那一片山嶺又稱為「烏衣嶺」、「萬衣嶺」。
萬衣嶺上原有土地公廟,現有三王府宮,距其西北方向約一公里處,一道下坡途中,左側有一塊三‧五公尺高的「叫應石」,其所在地名為「血潭坑」。
「叫應石」上刻有一「佛」字。相傳鄭成功曾站在石上指揮操練士兵,只要大喊一聲,便能聽到遠處傳來三、四聲清晰的回音。在石下叫喊,同樣有回音,只是相對回音就沒有那麼洪亮了。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回音石」。
叫應石地處葵山一處空曠地帶,下方長年有著草原一樣平坦的綠草地,再下方則是一道峽谷。綠草地上常有牛兒自在地吃草,不時有許多白鷺悠然停留。那一幕靜逸鄉村畫面,便是超脫世外美景!
一六五四年,鄭成功部將僅用數個火藥包便攻入豐州城。
回顧鄭成功的青衣歲月一六三八年至一六四四年,共六年的時間在豐州生活。那是他十五歲至二十一歲時期。
當年南安孔廟有三棵高大的木棉巨樹,百姓稱之為「童生樹」,其花盛開時節正是每年童生考校之時,人們以花開多寡對應考生成績優劣,每每恰巧那木棉花的多寡與考校情況總相吻合,頗為靈驗!
據當地人介紹,上世紀五○年代,一場大火燒毀了南安文廟。時隔近七十年之久,二○二○年六月十六日文管部門開始對南安文廟進行考古清理與挖掘。
廣東南澳島上,目前設有鄭成功雕像及當年鄭成功招兵買馬時所用的「驗兵石」。
鄭成功先祖於元代至正二年(一三四二),由豐州遷至石井。另有豐州鄭氏後裔由豐州繁衍至金門、漳浦等地。
二○○七年,石井、漳浦等地鄭氏族人前往豐州認祖溯源。鄭成功曾前往漳浦敘親,族譜中顯示:「吾祖諳於軍旅之事……率部駐守豐州社稷壇,並屯田自給軍食。」「蓋清源之支裔,懷想起故鄉社稷壇和元宵節張燈結綵之熱鬧景象。」
豐州現有鄭氏族人居住,但人數不多,其祖厝位於社壇村,於二○○八年集眾族裔之力開始進行重建。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