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36289615 發表於 2021-10-24 21:41:00

【走進大西南】 少數民族與邊疆教育(一)

文/出谷司馬

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下,各級學校前一個學期都在線上課程中結束,很快的,新的一個學期就要開始了。拜資訊技術之賜,即便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仍能夠透過網際網路來進行課程並獲取知識,然而受限於距離與資源,居住在西南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教育上的劣勢者,為教育當局所忽視。

《詩經》中有一句話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意思是天下的土地與人民都是由統治者所管轄。然而在實際的國家權力運作中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明清兩代,一個地區是否歸屬於中央統治,除了當地的人是否認同國家外,還得看看這個地方的人民是否被納入國家的「戶籍統計」裡,也就是所謂的「黃冊」。

納入戶籍的目的除了稅收,還有一項重要的目的就是「科舉」的名額分配。也就是說,科舉不是人人可以報考,最起碼你得先有「戶籍」才行。而即便有了戶籍,沒有進入國家所辦的公家學堂或是地方私人書院這類「補習班」,要考取科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資源匱乏、文風不盛的西南邊疆地區。

以貴州來說,這個「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地方很晚才納入國家版圖。貴州在明代建省以前,漢人在貴州才是所謂的「少數民族」。但是國家又希望藉由學校的教育,來將非漢族群「漢化」成為接受國家統治的百姓。可是,這些非漢族群的統治階級,卻不是那麼希望自己的族人被漢化,因為這將影響這些統治階級對自己族人的影響力。因此,他們面對朝廷時會派遣自己的子弟前往官辦學堂就學,但是另一方面卻告訴自己的族人上了學以後會感染「痘疹」,導致明清時期非漢族群的就學狀況只有集中在上層階級,大部分的人民還是文盲居多。

清末民初由於內憂外患不斷,即便中央已有教育專責機構設立,但是對於邊疆教育仍是鞭長莫及的一塊。而真正在此時關注邊疆教育的,反倒是在當地進行傳教工作的基督宗教傳教士。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學校,都是伴隨著教堂的設立而建立的。

在貴州傳教的循道會傳教士柏格理曾以「哪裡有教會哪裡就有學校」作為他的傳教理念,因此,隨著基督宗教的傳播,西南地區的教育開始有了起色,傳教士開始將知識傳進了這個原本屬於文化貧瘠的區域,將「世界」、「國家」、「現代化」等等觀念帶進了每個山坳裡,等到政府開始意識到必須發展邊疆教育才能鞏固國防的時候,西南邊疆的早已滿山遍野都是教會設立的學校了。

這時主政者才發現,若再漠視邊疆教育,整個西南邊疆的教育權都將落入外國人的手裡。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進大西南】 少數民族與邊疆教育(一)

一粒米 | 中興米 | 論壇美工 | 設計 抗ddos | 天堂私服 | ddos | ddos | 防ddos | 防禦ddos | 防ddos主機 | 天堂美工 | 設計 防ddos主機 | 抗ddos主機 | 抗ddos | 抗ddos主機 | 抗攻擊論壇 | 天堂自動贊助 | 免費論壇 | 天堂私服 | 天堂123 | 台南清潔 | 天堂 | 天堂私服 | 免費論壇申請 | 抗ddos | 虛擬主機 | 實體主機 | vps | 網域註冊 | 抗攻擊遊戲主機 | dd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