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鑒今》不為小利所動
春秋時代,列子窮困潦倒。鄭相子陽的賓客向子陽荐舉列子,子陽就派人送他數十車的穀子。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埋怨說:「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注定要窮困一輩子嗎?」列子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為相國並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送我穀子。以後,他也會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為他效命,可替相國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裡算義呢?」
後來,鄭國人民果然發難,殺了子陽。列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清醒地看到了「無道的」子陽的本來面目,不為小利所動。
古代的君子重情義,對於功名利祿,視為糞土,更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所以受世人敬佩與景仰。現今社會,物質所趨,許多人見「利」忘「義」,使得道德沉淪,是非不明,皆為貪圖眼前小利所引起。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