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 至聖先師孔子
文/余遠炫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雖然是對孔子的一種尊崇,卻只是敬他為師,實際上孔子在歷朝歷代所受的尊崇,卻不只是「師」而已。在漢代,孔子被尊為「公」,到了唐代尊為「王」,明代時則改尊為「師」,「至聖先師」實際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時冊立的稱號。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對儒士是很不尊重的,經常在儒士的帽子上惡作劇撒尿。但漢朝建國後他還曾到山東曲阜致意,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漸受重視。漢平帝時,因王莽執政推崇儒術,孔子得到了「褒成宣尼公」的封號,北周靜帝時期,尊為「鄒國公」。
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孔子第一次被稱為「文宣王」。北宋真宗時期則先封為「玄聖文宣王」,四年後又改封號為「至聖文宣王」,「至聖」首度出現。
西夏皇帝為了表示他們也是接受教化的國家,第五代皇帝李仁孝,不但提倡儒學,廣設學校還封孔子為「文宣帝」,祭祀孔子的時候,連八佾舞都可以跳了。
元朝滅掉了文風鼎盛的宋朝之後,到了元武宗時期,為了推動漢化與科舉,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在後世的封號,在這時期達到了最顛峰的狀態。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抗元,他的幕僚群中,有人認為孔子不應尊為王,因為孔子從來就沒當過王,他強調名正言順,也不會接受這個王的稱號,但因當時的讀書人反對,這個說法沒有帶來任何改變。
但孔子的追隨者亞聖孟子被趕出孔廟,原來朱元璋不喜歡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的反專制想法,不但驅逐孟子,孔廟也不再祭祀神像,而改成牌位。而朱元璋的本家程朱理學的朱熹則不但入祀孔廟,他的《四書集注》也被列為必考的教材。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時期,因為「大禮議事件」的影響,特別看重「名正言順」這四個字,他同意了孔子只是大家的老師而不是王的看法,將元武宗封的「大成至聖文宣王」掐頭去尾,改為「至聖先師」。「至聖先師」代表著歷朝歷代對孔子的政治評價,但能真正實現孔子的大同願景,還需努力。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