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文化】 冬至瑣談
文/朱同慶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於每年的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交節,二○二一年時間落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在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在地球赤道以北的冬至日,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日也有著太陽「新生」的說法──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因此自古中國便將冬至視為「大吉之日」。如《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提到冬至,就不得不提北京冬至陽光的絢麗奇觀。每年到了這一天,有一道光線會在北京故宮中軸線上兩個最重要的建築裡出現,即太和殿與乾清宮。
由於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太陽角度最低,陽光照進太和殿與乾清宮最深,經地面金磚反射,陽光會照在大殿正中的匾額上。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乾清宮。午時左右,陽光直射入乾清宮,這時候的陽光自左而右、由西向東,將金鑾寶座上方屏風、金龍,乃至「正大光明」匾額照亮,金光耀眼,匾額下面的五條瀝粉金龍更是熠熠生輝,令人嘖嘖稱奇。
而北京頤和園內的十七孔橋,在冬至前後,也會出現「金光穿洞」的奇妙景象。正是由於每年冬至期間,太陽高度角達到最小,落日光輝恰好照射所有橋洞的側壁上,遠遠看去,金燦燦的陽光穿過每個橋洞,宛如橋洞內點滿明燈一般。
人們被眼前這絢麗奇觀所震撼的同時,更是被古代匠人的匠心獨運、靈心慧性所深深折服。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