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中國史】 「資本主義萌芽期」探源
文/楊照在中國史研究上有一個特殊的名詞──「資本主義萌芽期」,明顯呈現了地域上的區別。在中國大陸,講明朝的歷史,一定會提到「資本主義萌芽期」;然而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包括台灣和北美洲,一般讀者無法理解這是什麼,連很多歷史學者都對「資本主義萌芽期」這個詞語感到陌生。
會有「資本主義萌芽期」的說法,遠因是中國在二十世紀產生的一個大探求:當西方勢力排山倒海而來,中國的未來在哪裡?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如此具體又如此迫切。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一項近乎本能的反應模式,便是遇到重大問題時,一定要到歷史裡去尋找答案。
從清末民初一路貫串到民國時期,歷史學受到了極大的矚目,它不只是一門專業學科,更被附加了提供現實與未來出路的責任。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包括在離開中國傳統思想模式愈來愈遠的當今現實下,或許會認為都已經快要亡國了,哪還有工夫、還有心情討論歷史?然而在中國,卻正是在這種局面中產生的迫切感,出現了以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帶頭的一系列對於歷史觀念、史學研究方法的認真討論。
在那過程中,對應強大的西方科技與政治勢力,西方的歷史觀念與史學理論,也在中國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積極引進、激烈討論,並且具體運用在對於中國歷史的探究、理解上。
西方在二、三百年間發展出來的歷史觀念和史學方法,密集且壓縮的在短時間內都被介紹進中國,於是不同的流派主張就在中國彼此衝激、抗衡,有對立也有協調,有競爭也有混同,最終從亂軍中昂然站起、得到最高影響地位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一部分原因就在同時滿足了不同階層的人不同的要求。對下層農民來說,馬克思主義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就是「共產」的主張,那符合他們素樸的平等嚮往,並應和了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強烈不滿。為什麼有人那麼富而自己那麼窮?少數人得到那麼多的享受、握有那麼多的財富,如果不要如此集中聚攏,稍微分給大家一點,每個人的生活不就都能改善了嗎?
「共產」的號召不需要太多的學問,內在有公平概念帶來的合理性,自然能夠吸引下層人民。而對上層的知識分子來說,馬克思主義則是從西方來的、在西方當紅的一門理論,是在西方被證明有科學真理地位的知識學問,帶著好幾重的光環。於是馬克思主義做到了其他思想因素沒能達成的成果──有效的將中國的上層精英分子和下層廣大農民的力量結合在一起。
(摘自《不一樣的中國史10:從士人到商幫,商業驅動的時代──元、明》,遠流出版)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