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食芥末墩迎新春
文/朱振藩北京人過年時,餐桌上的素菜,有一道最熱門,那就是「芥末墩」,俗名「芥末墩兒」,亦稱「芥末白菜」。別看它不起眼,若論解膩開胃,必以此為第一,號稱首席素菜,其受歡迎的程度恐居「素什錦」之上。
早年在北京時,一到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此菜。起先是挑選緊密結實的青口大白菜,除去老菜葉,只取中段或菜心,切成一寸厚、一寸多粗的圓墩狀,用馬蘭草或錢串把它栓緊,燒鍋開水略焯,個個半生不熟,其時間不能長,否則無脆勁兒。
接著將焯好的菜墩,趁熱裝進小瓷罎中,逐一碼整齊了,碼一層菜墩兒,塗抹一層芥末糊和白糖,直到擺滿三分之二罎,然後濾去水中浮沫,略涼即倒進罎裡,迅即封嚴瓷罎蓋子,為了密不透風,外面裹以被子,放在暖和所在,讓芥末的辣味可以充分發透。過了兩三天再打開,也就是吃年夜飯時,芥末的辣味,就直接衝鼻。
在享用之際,把一個個牙黃色的小墩兒,整齊地放在盤裡,吃貨崔岱遠認為:「點上米醋和香油。吃一口,甜酸清脆,開竅通氣,痛快!」另,食家周紹良在《餕餘雜記》中寫道:「這『芥末墩』吃時,有一股沖氣直達鼻腔,有時連眼淚都被嗆出,但人們仍然都喜歡它,大家認為吃了它,感到頭腦清爽,好像吃了一帖清涼散。」
我在金門服兵役時,隊上主膳食的弟兄,乃當時位於台北西門町「致美樓」的主廚,他叫胡玉文,年紀輕輕刀火功高,手藝了得。「致美樓」是個北方館子,從老師傅那邊,他習得全掛子本事。在部隊吃年夜飯圍爐的當兒,桌上必備此菜,我一吃就喜歡上了,連吃它個三、五天,一樣能樂在其中。或許過年時,天天都加菜,大吃大喝後,食此清爽菜,能重啟味蕾,既開胃生津,又全身帶勁,再大開吃戒。
不過,胡廚所製作的,只是簡易法子。先去白菜老葉,只取大白菜心,切寸許厚小段,用草繩栓緊後,放在鍋裡一焯,取出時還帶汁,把它放置盤中,撒上調勻的芥末粉和白糖,金門的冬天冷,很快即能涼透,芥末糊和白糖,已被充分吸收,馬上就完成了;不像古早方法,又要放瓷罎中,也要擱上幾天。它比起正統的做法,效果可能差些,但那一股沖氣,照樣引人饞涎。
我和玉文私交甚篤,退伍之後,常去「致美樓」打牙祭。有次在過年前,他贈我一瓷罎,裡面的玩意兒,就是「芥末墩兒」,直吃得眉開眼笑,絕對是過個好年。可惜他婚後就去美國德克薩斯州發展,從此斷了音訊,而今回想起來,猶有淡淡哀愁。
頂級廚娘黃媛珊,是位主持中饋的高手,她在近半世前出版的《媛珊食譜》中,其內便有「芥末白菜」。刀工須細膩,在下刀時,刀要斜著,菜才會薄,可以進味。然而,她的調味料內,沒有白糖,卻用鹽和醬油,同時用香而不酸的鎮江醋,再與鹽及醬油一起調味,「攪勻合後,把鍋蓋蓋上,悶一回,候涼了,即可留著作涼盆」。這種做法挺特別,我當然沒有吃過,但其能「解膩開胃」,想必異曲而同工。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