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笑逐顏開無名子
文/朱振藩我愛吃無名子,它的別名很多,有「胡榛子」、「阿月」、「阿月渾子」、「必思達」等,但最赫赫有名的,則是「開心果」,逢年過節時,常現其芳蹤,不論是罐頭裝,或者是整包裝,都很受人歡迎,每每一個接一個,非吃到過癮方休。
早在十餘年前,我赴伊朗旅遊,到處有賣此物,覺得不可思議,後來向人請益,始知這玩意兒,原產於古波斯。伊朗為其大產區之一。事實上,這個「阿月渾子」,遠古的波斯人,即知好好利用,游牧民族備此,才敢放心遠行。它亦是軍需品,多食既能禦寒,而且增強體魄,防止疾病發生,因而驍勇善戰。公元前五世紀,在波希戰爭中,波斯取得勝利,據說即靠吃它,才能扭轉戰局,獲致最後成功。
西方人識其功效,在公元前三世紀。當時,亞歷山大遠征,大軍深入敵境,舉目荒無人煙。由於前無進路,後無糧草接應,面臨危險絕境。軍隊能生存下來,同時保持戰力,說穿了亦不奇怪,原來當地的山區,生滿了無名子樹,茂密並結實纍纍,全軍無不飽啖,終於化險為夷,度過極大難關。
它在中國落戶,迄今超過千年。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續集》中,即記載著:「胡榛子、阿月生西國,蕃人言,與胡榛子同樹,一年榛子,二年阿月。」足見他已見過此物,但不詳其由來,只是聽異族講其身世。還是明人李時珍引述明白。他先引唐代陳藏器《本草拾異》,云:「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與胡榛子同樹。」繼而引徐表《南州記》說:「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若榛子,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
講得具體些,「胡榛子」是透過兩種途徑傳入中國,一是循路上絲路,從西域進入中原;另一是走海上絲路,由波斯經印度,再入兩廣。也就是今日熱門的「一帶一路」。不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對他見過的植物,會詳載其根、莖、幹、葉、花、果、子,甚至種植方式及開花結果時間等,無不鉅細靡遺。但未曾一見的,只是引用原籍,並不發表意見。準此以觀,他應未見過「無名木及其果實」;亦可反證,當時在中國,開心果並未全面流行。
當下市場最常見到的開心果,出自美國的加州、德州等地,但以加州為品牌,廣泛在兩岸通行。正因其果實硬殼開裂,露出果核,方便食用。而在漢語中,「開心」代表著高興、快樂、幸福等正能量;以此為名,頗為傳神,甚利行銷,它能成為乾貨上品,顯然有個絕佳口采。
李時珍總結前人經驗,認為開心果的藥用價值甚高,指出:「辛、溫、澀,無毒。主治諸痢,去冷氣,令人肥健,治腰冷,陰腎虛弱。」所以,在「房中術多用之」。現代醫學證明,它含油量很高,其油質地極佳,外觀像橄欖油。此外,亦富含維生素A、B、C、E,蛋白質和無機鹽等,對中、老年人及常動腦者,具抗衰老作用,實有莫大助益。
難怪波斯國王,均視它為仙飯,每天吃個幾顆,以求長命百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