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與天人三策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
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
——《春秋繁露‧基義》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廣川(今河北景縣)人,生於漢文帝元年(前一七九)。自幼遍讀儒家經籍,特別精通《春秋公羊傳》,治學專精,以至三年不窺視家中園圃,故學士皆師尊之。他廣招門生,下帷講誦,為漢景帝時博士。
漢武帝即位,被推舉為賢良文學之士,三次上對策書,得到漢武帝賞識,先後任其為江都國相、膠西王相。晚年辭官以著書為事,太初元年(前一○四)病卒於長安西郊家中,後漢武帝途經其墓地,特下馬致意,故此地又名「下馬陵」。流傳至今的著作主要有《春秋繁露》及在《漢書‧董仲舒傳》中的《舉賢良對策》。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漢史上有名的三次對策,那是元光元年(前一三四)之事。當時受推荐的文士有數百人,唯董氏之對策被漢武帝推為舉首,其原因在於他提出的理論適應於當時時代的需要。西漢前期的帝王,吸取秦王朝覆亡的歷史教訓,注意休養生息,以黃老「無為而治」為其治國思想,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到漢武帝即位時,已進入強盛時期,所以漢武帝在第一道制書中就提出:「(朕)永惟萬事之統……欲問大道之要,至論之極。」(《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在對策中,首先提出「一統」是古今社會的共同要求,為鞏固「一統」就必須「尊君」,即在政治上推行君主的專制統治。為此,他以「君權神授」論為君主建立起權威,說天是最尊貴、至高無上的,君主是受命於天以統天下,因此其意志也是絕對的。當君主的政治違背天意時,上天會以災變、怪異等「天譴」形式,對他發出警告。
漢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對策驚嘆不已,於是又第二次下制冊問,想知道上古治道與當今有何不同。董仲舒答以當用「文德」治天下,重視德治、教化而不是一味強調刑罰,同時建議置辦太學,培養適用的統治人才。武帝見此,意猶未盡,又下第三道冊問,命董仲舒進一步論述治國之道,董氏於是在對策中提出了:「《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同上)的著名論點,論證了統一思想的重要性。他要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為統治思想,說百家異說只能造成思想混亂,所以要將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各家之說宣布為非法,「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才能做到「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同上)。
董仲舒的對策,以「天人之際」為理論根據,故被人稱為「天人三策」。它以「君權神授」論證了漢王朝統治秩序的合理性,又定儒學為一尊,使國家有了統一的指導思想,故被漢武帝所採納,成為漢代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促進了當時國家的統一和社會安定,使經濟和科學獲得較大的發展。經董仲舒倡言之後,孔子在封建社會具有了「教主」的意義;又使以儒經為教條的學風和經院式的哲學取得了支配地位,先秦生動活潑的百家爭鳴氣氛由此而受到窒息。
董氏的思想影響遠及中國古代幾千年,故早在《漢書》中早已被推為「儒者宗」(《五行志》)。東漢王充謂「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論衡‧超奇》),把董仲舒說成是聖人孔丘的繼承人。宋明理學奠基者「二程」(程顥、程頤)說董仲舒「最得聖賢之意」(《二程集‧端伯傳師說》)。朱熹更將董氏稱之為「醇儒」,說「漢儒惟董仲舒純粹,其學甚正,非諸人比」(《朱子語類》卷一三七)。直至近代康有為,亦贊董仲舒的素王改制說是深得孔聖人之「微言奧義」,但也有人對董氏持否定態度,王充、柳宗元、顏元等,都從不同的角度揭示董仲舒天人學說的荒謬。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