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少數民族出國去
文/出谷司馬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的緣故,許多國家為了防疫,都祭出了嚴格的邊境管制,讓想要出國走走的朋友們感到相當不便。對照二十世紀初期,當時中國的平民百姓要出國也是相當困難;而住在西南山坳裡的少數民族,他們要離開中國,前往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更是難上加難。
民國初年,中國西南苗族有一位知識分子楊雅各,就是當時苗族裡最先出國的人。
楊雅各去的國家是日本,目的是隨同在西南苗族地區傳教的傳教士王樹德牧師(Rev. William H. Hudspeth)前往日本印製苗語版《聖經》。
因為苗語《聖經》是用不同的拼音文字拼寫而成,當時中國境內所有最先進的印刷廠都沒有辦法承印,只有日本的印刷廠能夠印刷,而楊雅各又是這套苗語拼音文字的協作者之一,因此,王樹德就帶著楊雅各到日本協助校對印製樣本。
在當時,西南少數民族要出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辦護照就大費周章。因為護照的基礎是戶籍,當時中國戶政制度紊亂,西南少數民族的戶籍更是沒有定準,所以辦護照必須先從楊雅各所在的貴州到雲南的昆明。經過一番周折,終於順利出國了。
承印的印刷廠在日本橫濱,楊雅各也趁印刷廠製作字模的空檔,與王樹德一同遊歷東京博物館和皇城。儘管楊雅各不懂日語,特別是王樹德後來先行離日後,楊雅各就只能往來於住宿與印刷廠之間,但對於一個來自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士來說,在相對進步的日本遊歷,這個經驗至為重要。
在參觀當地博物館的旅程中,楊雅各看到四、五千年以前的日本人生活艱苦,衣著也很原始,特別是婦女的服飾、紡織工具和紡織工藝都和當時的苗族差不多。而對比那個時候的日本,這個現代化的經歷對楊雅各產生很大的衝擊。
校對工作結束後,楊雅各搭船返回上海,此時正好碰上一九一七年張勳復辟,由上海轉香港的輪船檢查變得嚴格又稀少。
好不容易到了香港轉往越南河內,再由河內轉到雲南的河口(此為西南邊境入口)。然而河口檢查更嚴,加上當時又沒有見過能出國的苗族人,所以楊雅各在河口被邊境警察扣下,護照也被收走送往昆明複查。等到昆明方面確定有此人此事之後才被允許入境。這趟充滿曲折的旅程,讓這位被稱為「苗族跨出國門的第一人」歷經波折。
楊雅各的兒子楊漢先回憶,父親在資本主義經濟發達的日本生活,這段期間對他的影響很大,他一直不斷思考「苗族社會如何才能改變」這個問題。加上在上海、河口被阻擋的這些日子,也是身為一個在內陸地區的苗族人,首次感受到一個「國家」正在發生巨變,這段經歷反映出一個住在深山內地的少數民族與現代文明的邂逅;如此衝擊,也讓身為知識分子的楊雅各期望苗族能夠有機會搭上現代化的浪潮。
當這位「苗族跨出國門的第一人」回到家鄉,他的所見所聞想必在當地造成不小的旋風,而這些影響都是以往苗族人聞所未聞的。
少數民族出國去的經歷,轉化成為企求現代化的種子,就這樣在苗族的寨子裡深耕發芽了!
頁:
[1]